百万字名篇佳作,百余幅丹青水墨
集汪曾祺作品之精华,展名家名社之风采
《汪曾祺作品精选集》(全6册),是含1册“书画卷”的作家作品精选集,文图并茂。
由专家学者、汪曾祺子女、《汪曾祺全集》编辑,联合遴选,季红真主编。
以《汪曾祺全集》为底本,精编精校。
附赠:《汪曾祺影话》风琴拉页,记录汪曾祺人生重要时刻、重要人物的照片与自叙感悟金句。
“无事此静坐”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
“无事此静坐”。
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
“一日当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一点隐逸之气了。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取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思。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块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曾见齐白石一小幅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这是他家山的野藤,花时游蜂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蜂螫,现在这个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这段题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皆极娟好。“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六日
《汪曾祺作品精选集》目录
小说卷(上)目录
1941年
复仇——给一个孩子讲的故事
灯下
......
晚饭花
皮凤三楦房子
小说卷(下)目录
1982年
钓人的孩子
鉴赏家
......
侯银匠
未编年
八宝辣酱
散文卷(上)目录
1943年
小贝编
烧花集
......
钓鱼台
坝上
夏天的昆虫
散文卷(下)目录
1988年
`菌小谱
西南联大中文系
......
草木虫鱼鸟兽
北京人的遛鸟
谈艺卷 目录
1944年
黑罂粟花——李贺的精神生活
1947年
......
叹皇陵
无意义诗
书画卷
汪曾祺书画作品百余幅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 “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书信
总是最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轻轻松松带领读者走一条最最平坦顺利简直的道路,将人一径引入,人们立定了才发现:原来是这里。
——王安忆《汪老讲故事》
汪曾祺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很大的。他把文学从虚假的、先验的观念为主的文学回到自身。他有烟火气,他能够把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冷暖以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他的散文(对他来说,任何事物都可以入其散文),又很有韵致,传统词章的那种优长都有,我们有时候能够感受到他跟柳宗元、苏轼的一些文字相通的片断,有时候能读到他跟张岱、袁宏道、袁宗道这些人内心相通的句子,汪先生对传统把握得确确实实很有味道。但是他又有现代性,他并不是回到古老的士大夫文化的秩序里,他有现代精神。
——孙郁《汪曾祺对当代文学的贡献》
一个人让人喜欢,有时很难;有时也并不难。一个细节,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
有一个叫时风的人,给汪曾祺写信,想请汪先生给他画一幅猫,并随信寄了50块钱。汪回信说:
时风先生:
来信收到。我不善画猫,且画猫为中堂者亦少见。检近作梅花一幅以赠,这也
算是小中堂了。
寄来的五十元敬还,另寄。我作字画从不收钱,尚祈见谅。
即候时安!
汪曾祺(11月5日)
——苏北《这个人让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