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史,半部在洛阳。周公在定鼎洛邑时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从此,“天下之中”成为了洛阳的代称。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是天下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洛阳:天下之中》主要阐述了河图洛书在汉朝的形态,历史为何选择定都洛阳,洛阳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涉及中国历史的都城建制、国家治理、学术形成、文化风俗等关键性问题,能帮助读者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东汉初年的迁都之争,是不同都城观念的一次交锋。士大夫借助赋作,论及洛阳、长安的地理位置、都城营造、宫殿建筑及文化蕴含。这场迁都之争强调了长安、洛阳的地理形势有别,讨论了长安和洛阳各自更适合作为都城的原因。
西汉定都长安,是将长安的山河险阻和土地肥沃作为明显优势。比如杜笃就认为,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河险阻等,是霸王衍功的有利条件。从经济上说,沃野千里能够保障都城的物资供给。从军事上来说,可与守近,利以攻远,是成就武功霸业的基础。从政治上来说,定都长安可以富国强兵,建立强大帝业。因此,杜笃认为,都城选址要充分考虑地利,高度重视都城自身的防御能力。他明确主张迁都长安。
在班固的《两都赋》中,西都宾认为,西汉初选址洛阳,随后弃之,定然是洛阳不如长安,他将长安的险要地势、肥沃土壤,作为西周兴起、秦国强大、西汉兴盛的基础,认为经过了西汉经营,长安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东汉理想的建都之所。
在张衡的《二京赋》中,凭虚公子也夸耀西京,先引秦帝梦遇天帝、受金策而成帝业的传说,又引刘邦入关中,五星聚于东井的天文奇观,证明西汉都于关中,乃是天命。
杜笃、西都宾和凭虚公子,皆主张迁都长安。他们与西汉初年刘敬、张良定都长安的理由大体相同,考虑的是长安在军事上的攻防安全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将地利作为都城选址的首要条件。
都洛派则认为东汉更重视文治,在洛阳实行的礼乐教化,是西汉所不具备的。他们强调洛阳礼制合乎周制,建筑不求阔大,但求俭省,讲求中和、中度、中庸之美。东汉在政治上推行文治,在社会上形成礼乐教化,处处体现出周礼的雍容大度。
杜笃的《论都赋》写了明堂、辟雍、灵台,班固的《东都赋》篇末附《明堂》《辟雍》《灵台》诗,歌咏东汉的明堂、辟雍和灵台。东汉重要的礼仪活动常在三雍举行,三雍成为东汉标志性的建筑。这表明东汉按照礼乐教化来治理国家,与西汉重视武功霸业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而言,洛阳成为王道政治的象征,礼乐教化的渊源,是推行周政之所。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