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史家讲史:《孙子兵法》与战争谋略
0.00     定价 ¥ 52.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2205380
  • 作      者:
    黄朴民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我们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势对学术提出了太多的问题。本丛书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具有时代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问。追问的方向、追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酝酿“思想”的过程,也是“思想”引领的过程,思想的菁华是在犀利敏锐的辩驳问难中凝聚结晶的。历史学的“核心关怀”凝聚在对于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的洞察,对于趋势、道路的探求。鉴于此,我们与当代史家一起深度阅读——思考——对话。                       2.本书是作者近年通俗解读军事史的代表性成果。作者学养深厚,把军事与政治思想、历史文化等关涉领域知识有机糅合,在结合战争案例讲解“兵学圣典”“百代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的同时,对古今中外军事文化皆有涉猎,一书以窥战争“全豹”。

3.沟通古今中外的大视野、新思考。“一部中国上古史,其实便是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东西两大区域及其相关势力之间长期对峙冲突,并不断融合的文明进程”;“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及其相应的外交结盟,尽管本质上皆出于对利益的追逐,对得失利弊的算计,但是,在形式上,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倡导所谓 的‘政治正确’,都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当时最能鼓蛊人心 的口号,就是所谓的‘尊王攘夷’,作为普适的价值观念, 得到诸侯群雄的普遍认可的”;“在今天,人们呼吁重归传统、倡导弘扬国学,这当然值 得赞许,应该肯定。然而,当激情渐渐消退,理性终占上风之 时,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我们究竟要回归哪个传统,我们到底是弘扬哪种国学?是回到明清?还是唐宋?抑或秦汉?甚至先秦?”            4.作者统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很强,借鉴文学表现手法,战略规划、战术运用、选将用将在作者的叙述中丝丝入扣,从而使本书在具有学术图书科学严谨的特点的同时,又具有了大众图书的可读性,适合青年学生、军事爱好者、普通大众阅读。  


展开
作者简介

黄朴民,男,1958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的研究,撰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 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研究》《何休评传》《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等著作,主编《中国兵学通史》,在海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展开
精彩书摘
  《<孙子兵法>与战争谋略》:
  总之,周初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发展,其根本动因在于东西势力的对峙之因素的发酵与影响,这种情况,早在黄帝与蚩尤进行涿鹿之战时便已存在,在中国上古数千年而没有本质的改变。但是在指出这种对峙状况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即在对峙过程中,夷与夏是不断地处在融合之中,东与西的畛域也不断地处在淡化之中,这样,才有夷(华)夏不断地交融在一起。这一点在卫康叔的做法上就有鲜明的体现,所谓“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左传·定公四年》),既尊重殷人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又以周室的法规制度实施管理,从而较快地得到殷民的理解与顺从,史称卫康公在殷墟“能和集其民,民大说”(《史记·卫康叔世家》)。这个说法似可存疑,亡国之民,哪里会有可能对武力征服者感恩戴德,感激涕零,以至于“大说”,这一看就是粉饰之词,是站在西部势力的立场而替周室统治者“洗地”,但是,殷商故土一带矛盾相对缓和,周之征服者与殷商之遗民彼此之间大体相安无事,想来也许比较接近于事实。
  司马迁曾说过:“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史记·六国年表序》)这简直就是解读中国历史演进的一个密码,许多历史现象都可以通过它来接近真相,解释疑惑,揭示本质,总结规律。“夷夏东西说”,就是打开不少先秦历史之谜谜底的一把钥匙,先秦的王朝兴衰存亡,往往与在东西平衡的战略举措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相关联。商纣的过度经营东方,导致殷商西部防御的空虚,给周族趁机东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所谓“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西周的兴衰成败,同样与此有关。周公等人专志锐意致力于防范和镇抚东方,如在分封问题上,过分强调原来殷商王畿及其周围殷商与国的战略地位,把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都安排在东方和东北方,并倾注了大量的各类资源,这固然消弭了殷商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也制止了殷商诸多同盟者的反噬和捣乱,然而,再多的资源也是有限度的,难免捉襟见肘,于是乎,就严重疏忽了对王畿西部的防范(当然也包括对南国及淮河中下游地区),具体来说,王畿西部几乎都是异姓诸侯处于守边的第一线,而二线的姬姓侯伯也实力单薄。周初几代国君凭借文、武的余威,尚可勉强保住西土的安宁,共、懿之后,戎族急剧崛起,势力膨胀,对周室构成严重的威胁。可此时周室仍然局囿于东西势力竞逐的视野,以抗衡东部势力为战略导向,故而在西线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弥补措施,造成戎族多次突破周室的西部防线,抵达渭河中游地区,甚至逼近镐京附近。在这种困境中,周室无法自拔,到了西周晚期更是彻底失控,王室两大集团军“西六师”与“成周八师”东西两线作战,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其结果自然非常悲惨,犬戎蜂拥而至,长驱直入,宗周失陷,王室不得不仓皇东迁洛邑,日薄西山,无力回天!
  两汉之后,随着北方地区游牧民族的蓬勃兴起并南下侵扰,引发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大文明圈的冲突与对撞。为了维系各自的生存空间与生产生活方式,两大文明圈之间无止无休地进行铁与血的较量,与此相关联,中国古代军事斗争的战略轴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东西的角逐一变而成为南与北的竞雄。但即便是南北之争中,东与西的对峙与冲突的影子也始终相伴随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王朝的兴起与强盛,取决于统治者能够在东与西的战略部署与应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维系相对的均势。而王朝的中衰或崩溃,则通常是因为这种脆弱的均势被打破,统治者顾此失彼,左支右绌。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后者是常态而前者往往属于特殊。如隋炀帝,应该说经营西域还是颇见成效的,但是,在应对东部问题上,就明显力不从心了,数次征伐高丽,都惨遭失败,最终导致隋王朝土崩瓦解,身死国灭。又如明王朝的覆灭,也是因为陷入东西两个方向同时面临危机的结果,既要对付东北的女真族军事威胁,又要对付发轫于陕西的农民军战略进攻,首尾无法兼顾。再如晚清,也是东西防线都岌岌可危,资源有限,不能从容应对,故有李鸿章“海防”与左宗棠“塞防”之间的重大争议。由此可见,长时段考察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能够发现,东与西的对峙,是与历史的进程如影相随的,如果懂得了这其中的奥秘,那么,不少匪夷所思的历史现象之本质,也就可以思之过半,昭然若揭了。
  ……
展开
目录

001 东西对峙视野下的周初战略部署诸问题

021 春秋列国的兵要地理及其战略格局

041 晋楚争霸主线下的春秋结盟之道

065 战略均势与弭兵大会

075 吴越战争与春秋后期的列国战略地缘关系


085 战国地缘战略形势及其演变

105 竞“道德”、逐“智谋”与争“气力”

    ——先秦兵学文化的嬗变轨迹考察

129 秦汉时期统一战争的战略指挥述论

153 秦汉统一战争中的典型战略预案评析

181 岂以一江限南北

    ——《取陈策》与《御授平陈七策》平议

193 从“尚武”到“崇文”

    ——漫说中华文化精神风貌之变迁

217 孙子论“将”

233 “同”大于“异”:中西方军事学宗旨与原则的比较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