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新月旧影
0.00     定价 ¥ 7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47059890
  • 作      者:
    刘晓林
  • 出 版 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新月旧影》是刘晓林利用工作之余写出来的散文集。作者以现在为立足点,视野定格在或身边或最近或遥远或久远的人和事。身边和最近发生的人和事好写,因为记忆犹新。遥远和久远的人和事难写,需要借助阅读、记日记和采访,甚至需要重构记忆。可事实是:“全世界真正优秀的读者,其实都懂得向往遥远与久远的东西。”言外之意是:真正优秀的作家、优秀的创作都应该不回避“遥远与久远的东西”。所以,刘晓林对现在和过去,尤其是自己家乡的“遥远与久远的东西”进行了“酣畅淋漓”“拥抱”式的书写。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晓林,江西莲花人,大学本科,笔名田南,萍乡市作协会员。现供职于莲花县某局。工作之余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萍乡日报》《江西日报》《江西卫生报》《中国人口报》《工作与研究》《江西人口》《江西健康》《今日老区》《老区建设》《学习强国》《江西散文网》《散文选刊》等报纸、杂志、媒体平台。
展开
精彩书摘
童年往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对童年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有幸福的、美好的、快乐的,也有辛酸的、痛苦的、悲伤的,更有难忘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
我的童年,还是比较幸福的。年少经历的许多事,就像存放在储物室的物件,如果不去整理,它们便静静安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都已逐渐淡忘,然而有些事、有些人却永远无法忘怀。
每当回到庙背老家,路过祠堂,新江里时,童年的往事就像电影一样,就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可谓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出生在庙背堂址三房祠堂里,三房祠是我们三房刘姓的公祠。那时候,祠堂里共住了祖国、纪律、志向(那时候取名字都喜欢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我们家共四户,祠堂已重修二次,仍保持着旧时徽派建筑风格,青砖黑瓦,马头墙,祠堂内正中有天井,后有厅堂,两边是厢房。听母亲说,那时家里很贫困,爷爷带领大家用田泥做砖,历经三年,亲手建造的土砖房。在1958年时,又被生产队无偿征用,奶奶领着全家又在田南择地筑地基。在过渡期里,全家只好暂寄住堂址。为了建房,全家都得齐心协力,那时母亲和叔叔、姐姐们经常要去三里冲背树。在田南修建房子那时,我还很小,经常饱一顿,饿一顿,上顿不接下顿,因为骨瘦如柴,家里人就俗称我为“柴猪”。后来,听母亲说,那时没人带,大部分时间我是在摇篮里或坐在木椅子上度过的,有时一放就是半天,尿湿了,拉屎了也来不及换,中午靠奶奶喂薯汤吃,傍晚时分,看见母亲从山里背树回来,高兴得两只小手总拍打着摇篮木椅,脸上总是“嘿嘿”傻笑。
1970年正月,奶奶带着父亲那三兄弟共十二口人搬往古门山脚下的田南,大家庭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田南的房子建得比较大气。当时,伯父刘念怀在吉安良种场工作,父亲刘恩怀在南岭公社当书记,信怀叔叔也在庙背村里当大队支部书记,也算是清一色的革命干部。田南新屋建筑样式也跟人民公社的办公用房一样,房子正中间一个大厅,可以摆8个方桌,两旁中间差不多有2米过道,一边4间20平方米的房子,楼上楼下共有16间住房,二楼的顶层未铺楼板,睡在床上可以透过瓦片看见屋外的光线,我自小就住在楼上读书写字。正屋边上是排厨房,前后院各有近420平方米菜地、果园,前院栽的是麦梨树、梨树、柑橘树,后院栽的是桃树。每到春天,园子里梨花满树,蜜蜂成群。最开心莫过于盛夏瓜果飘香的时节,园子成了我们兄弟几个吃喝玩乐的乐园。
田南的房子,当时在庙背大队来说也是一栋标志性建筑。后来村里人建房,好多人也选择荒山荒坡仿照我家的样式建。2012年,房子重建,我父亲三兄弟依然在地基上照原样按徽派建筑建回原来的模样,在后院再兴建了一排五间平房,前后栋中间建了80平方米回廊,左右建了围墙和圆拱门,俨如北方的四合院。
在老屋的后山,一大片是叔叔亲手栽下的竹子,每年的竹笋是挖不完的。母亲开荒的菜地也有二三亩。1977年年初,伯父伯母从吉安调回莲花工作,初步设想在老屋后立基角建房,前生和后生两位哥哥请人开挖界址。叔叔种植的竹林,每年都会有新芽出土,没过几年,就蔓延约莫有二十几亩了。
我就是在这个舒适宽敞的农家小院慢慢地快乐地长大的。这个农家小院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我在闪石、神泉当乡长、书记时,也是极力倡导百姓利用荒山荒坡建房,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我觉得农田是祖祖辈辈先人留给后人赖以生存的基石。而今,一些地方无休止地占用农田建房,或许是“断子绝孙”的孽债。
小时候,伯父伯母在吉安地区粮种场工作,姐姐金莲和前生、后生也随父母到吉安。伯母是高洲人,60年代就在莲花的几个公社担任妇女主任,1966年也随伯父调往吉安,伯母嫁给伯父后一直没生小孩。对我又特别疼爱,平时喜欢带我去吉安玩,而且一去就是差不多半年以上。有时就叫后生哥哥回来把我带到吉安。记得有一回,小毛哥哥也想去,后生就买了很多图书和油条给小毛哥哥,小毛哥哥也挺知足,有了图书和吃的也就不跟了,自个儿回家。
在吉安地区粮种场,我喜欢到汽车修配厂去玩,喜欢闻汽油的味道,哥哥有时带我去兴桥中学玩。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在粮种场池塘里游泳,那时也不管干净不干净,依稀记得水面上漂浮着许多的水浮莲,反正场里孩子放了学都像水鸭子一样在那嬉闹,我就是在那学会了游泳,从此也爱上了游泳。
P3-5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童年往事
祠堂、礼堂,我的学堂
永远的小碧岭
东华岭,那段珍贵的青春岁月
长埠小学,致那远去的青涩年华
不能忘却的东方红小学
荷塘旧事
那一年,我在上海挂职
闪石记忆
神泉往事
年味
莺啼燕语话新年
中秋节来话中秋
那是与生俱来的缘份吗
也说说我的“小确幸”
一次难忘的候机之旅
第二辑
古村湖塘散记
莲花第一高峰:石门山
路口锡雕焕光彩
神泉乡里神泉湖
探访古盘庵
我的第一次年薪假
永远的乡愁
话说庙背
庙背“路溪”博物馆
探寻“莲花白鹅”的逸闻趣事
第三辑
我的祖母
世界上最长的指甲
我的“长子”老师
“女汉子”致富记
“菜”书记的抗疫小故事
“秋仔”养牛脱贫记
母亲节,我为母亲做了一顿饭
我们陪着娘一起斗病魔
踏上高速回娘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