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土系志·青海卷
0.00     定价 ¥ 29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08857022
  • 作      者:
    李德成,赵霞,张甘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1.1 区域概况
  1.1.1 区域位置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雄踞青藏高原东北部,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6′~39°19′,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毗连,东南部与四川接壤。全省东西长逾1200km,南北宽逾800km,总面积72.91万km2。截至2018年年底,青海下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27个县,7个自治县,4个县级市,6个市辖区,1个县级行政委员会(图1-1和表1-1)。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加之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图1-1 青海省行政区划(2018年年底)
  表1-1 青海省行政区划(2018年年底)
  1.1.2 土地利用
  青海虽然地域辽阔,但由于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拔3000m以上的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3.7%),适宜农林牧业利用和人类生存建设的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都极其有限。根据青海省地理国情监测数据,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构成见图1-2,青海省地表表面积为729119.65km2,全省东西长1240.63km,南北宽844.53km,平均海拔4058.40m,属高海拔地区;全省植被覆盖面积559802.57km2,种植土地面积6988.46km2,林草覆盖面积552814.10km2。从地区分布看,种植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宁市和海东市,占全省种植土地面积的52.54%;林草覆盖面积海西州、玉树州居全省前两位,占全省林草覆盖面积的70.05%。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为109672.78km2,主要分布在青海西部地区。其中,海西州荒漠与裸露地面积昀大,占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的77.16%;西宁市荒漠与裸露地面积昀小,占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的0.08%①。
  图1-2 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2017年年底)
  1.1.3 社会经济状况
  依据《青海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GDP2865.23亿元,人均GDP4.76万元,三产比为9.4∶43.5∶47.1;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约603.23万人,其中,男性为309.46万人,女性为293.77万人;城镇常住人口328.57万人,占54.47%,乡村人口274.66万人,占45.53%;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2万元和0.95万元。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725万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126万hm2,其中,小麦11.160万hm2,青稞4.868万hm2,玉米1.8,45万hm2,豆类1.276万hm2,薯类8.827万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9.199万hm2,其中,油料14.791万hm2,药材4.406万hm2,在药材中,枸杞3.553万hm2。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4.396万hm2。全年粮食产量103.06万t,油料产量28.47万t,药材产量17.98万t(其中枸杞8.56万t),蔬菜及食用菌类150.26万t。年末全省牛存栏514.33万头,羊存栏1336.07万只,生猪存栏78.18万头,家禽存栏305.74万只。全省牛出栏135.59万头,羊出栏748.10万只,生猪出栏116.47万头,家禽出栏494.06万只。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36.53万t。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299km。公路通车里程82135km,高速公路3328km。民航通航里程145736km。
  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样。青海是我国昀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李白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动写照。青海省著名的旅游资源有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门源油菜花海、祁连山、日月山、可可西里、坎布拉、年保玉则、赞普林卡等。2018年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8万hm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074万hm2;森林面积520.9万hm2,森林覆盖率7.26%,湿地面积814.36万h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800.1万hm2;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496.09万hm2,天然林保护面积367.82万hm2。根据青海省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省旅游业主要数据:2018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204.38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4197.46万人次;入境游客6.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6.3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63.91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613.08万美元(青海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2019)。
  1.2 成土因素
  1.2.1 气候
  青海具有典型的高寒大陆性气候特征,分为5个气候类型。①暖温、凉温半干旱气候类型:此气候类型包括日月山以东、达坂山以南、麦秀山以北地区。②凉温干旱、极干旱气候类型:此气候类型包括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③寒温湿润、半湿润气候类型:此气候类型包括青南高原青藏公路以东的地区,不包括南部的局部谷地以及祁连山中段的山地。④冷温半湿润气候类型:此气候类型包括青海湖盆地、海南台地及大通河中上游谷地。⑤寒冷干旱、极干旱气候类型:此气候类型包括青南高原青藏公路以西地区及祁连山西段山地。
  青海省总的气候特点:①年均气温较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中、西段是气温昀低的地方,年均气温多在0℃以下。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气温相对较高,但大部分地区均低于5℃,仅在东部的循化、尖扎、贵德、民和、乐都等地可达7℃以上。②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年均降水量绝大部分地区不足500mm,仅东南部的久治、班玛等部分地区可达700mm以上。柴达木盆地降水昀少,一般在50mm左右。西部冷湖地区仅17.8mm,只有德令哈—香日德一线以东降水量才达160mm。③日照较多,辐射量大。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600h以上,柴达木盆地一般在3000h左右,年总辐射量大部分在607.1kJ/cm2以上,柴达木地区均在658.8kJ/cm2以上,光能资源丰富。④无霜期短。河湟地区为100~190d,高原山地为30~40d,可可西里、祁连山几乎没有无霜期。⑤气象灾害频繁。常见气象灾害为干旱、大风和沙尘暴、暴雨以及冻、雹等(青海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5,1997)。图1-3~图1-7分别为青海省日照时数、年均气温、50cm深度土温、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空间分布图。
  图1-3 青海省日照时数(h)空间分布
  50cm深度年均土温(图1-5)可按其比年均气温高1~3℃推导出(龚子同,1999),也可采用其与海拔、纬度之间的关系推算(冯学民和蔡德利,2004;张慧智等,2009),推算出青海省50cm深度年均土壤温度介于–18~11℃,跨越永冻、寒冻、寒性、冷性和温性5个温度状况,其空间分布特点是西北部和东部较高,其他地区较低。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3
1.1 区域概况 3
1.1.1 区域位置 3
1.1.2 土地利用 4
1.1.3 社会经济状况 5
1.2 成土因素 5
1.2.1 气候 5
1.2.2 地形地貌 9
1.2.3 风化壳与成土母质 10
1.2.4 植被 11
1.2.5 人类活动 13
第2章 土壤分类 15
2.1 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 15
2.2 本次土系调查 17
2.2.1 依托项目 17
2.2.2 调查方法 17
2.2.3 土系建立情况 20
第3章 成土过程与主要土层 21
3.1 成土过程 21
3.1.1 原始成土过程 21
3.1.2 有机物质积累过程 21
3.1.3 钙积过程 22
3.1.4 盐碱化过程 22
3.1.5 潜育过程 22
3.1.6 氧化还原过程 23
3.1.7 熟化过程 23
3.2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23
3.2.1 有机表层(有机现象) 23
3.2.2 草毡表层 23
3.2.3 暗沃表层 24
3.2.4 淡薄表层 24
3.2.5 灌淤表层 25
3.2.6 堆垫表层 25
3.2.7 干旱表层 25
3.2.8 盐结壳 25
3.2.9 雏形层 26
3.2.10 石膏层、石膏现象和超石膏层 26
3.2.11 钙积层和钙积现象 26
3.2.12 盐磐、盐积层(盐积现象) 27
3.2.13 有机土壤物质 27
3.2.14 岩性特征 27
3.2.15 (准)石质接触面 28
3.2.16 人为淤积物质 28
3.2.17 土壤水分状况 28
3.2.18 潜育特征 28
3.2.19 氧化还原特征 29
3.2.20 土壤温度状况 29
3.2.21 冻融特征 29
3.2.22 永冻层次 30
3.2.23 均腐殖质特性 30
3.2.24 石灰性 30
3.2.25 盐基饱和度 30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4章 有机土 33
4.1 矿底纤维永冻有机土 33
4.1.1 尼陇贡玛系(Nilonggongma Series) 33
4.2 矿底半腐永冻有机土 35
4.2.1 卡子沟系(Kazigou Series) 35
第5章 人为土 37
5.1 斑纹灌淤旱耕人为土 37
5.1.1 诺木洪系(Nuomuhong Series) 37
5.2 斑纹土垫旱耕人为土 39
5.2.1 江日堂系(Jiangritang Series) 39
5.3 钙积土垫旱耕人为土 41
5.3.1 毛玉系(Maoyu Series) 41
第6章 干旱土 43
6.1 普通石膏寒性干旱土 43
6.1.1 乌兰川金系(Wulanchuanjin Series) 43
6.2 普通钙积正常干旱土 45
6.2.1 龙羊峡系(Longyangxia Series) 45
6.2.2 益克木鲁系(Yikemulu Series) 47
6.3 超量石膏正常干旱土 49
6.3.1 锡铁山系(Xitieshan Series) 49
6.4 普通简育正常干旱土 51
6.4.1 上机尔托系(Shangji’ertuo Series) 51
6.4.2 小黑刺沟系(Xiaoheicigou Series) 53
6.4.3 小灶火系(Xiaozaohuo Series) 55
6.4.4 曲什昂系(Qushi’ang Series) 57
第7章 盐成土 59
7.1 石膏-盐磐干旱正常盐成土 59
7.1.1 沙紫包系(Shazibao Series) 59
7.2 结壳潮湿正常盐成土 61
7.2.1 才开系(Caikai Series) 61
7.2.2 新乐村系(Xinlecun Series) 63
7.2.3 宗加房系(Zongjiafang Series) 65
7.3 潜育潮湿正常盐成土 67
7.3.1 都龙系(Dulong Series) 67
第8章 潜育土 69
8.1 暗沃简育永冻潜育土 69
8.1.1 俄好巴玛系(Ehaobama Series) 69
8.2 普通简育滞水潜育土 71
8.2.1 南八仙系(Nanbaxian Series) 71
第9章 均腐土 73
9.1 钙积寒性干润均腐土 73
9.1.1 转风窑系(Zhuanfengyao Series) 73
9.1.2 桌子台系(Zhuozitai Series) 75
9.1.3 哈石扎系(Hashizha Series) 77
9.2 普通寒性干润均腐土 79
9.2.1 下褡裢系(Xiadalian Series) 79
9.2.2 马粪沟南系(Mafengounan Series) 81
9.2.3 麻拉庄系(Malazhuang Series) 83
9.2.4 马粪沟系(Mafengou Series) 85
9.2.5 赛洛系(Sailuo Series) 87
9.2.6 达里加垭系(Dalijiaya Series) 89
9.2.7 大三岔系(Dasancha Series) 91
9.2.8 下达隆系(Xiadalong Series) 93
9.3 钙积暗厚干润均腐土 95
9.3.1 达隆系(Dalong Series) 95
9.3.2 上滩系(Shangtan Series) 97
9.3.3 韭菜沟系(Jiucaigou Series) 99
9.4 普通暗厚干润均腐土 101
9.4.1 口子庄系(Kouzizhuang Series) 101
第10章 雏形土 103
10.1 普通永冻寒冻雏形土 103
10.1.1 喀贡玛系(Kagongma Series) 103
10.1.2 哈尔松系(Ha’ersong Series) 105
10.1.3 拉智系(Lazhi Series) 107
10.1.4 安折龙系(Anzhelong Series) 109
10.1.5 康也巴玛系(Kangyebama Series) 111
10.1.6 美其桑涨系(Meiqisangzhang Series) 113
10.1.7 俄好贡玛系(Ehaogongma Series) 115
10.1.8 布卜日叉系(Buburicha Series) 117
10.1.9 布考系(Bukao Series) 119
10.2 潜育潮湿寒冻雏形土 121
10.2.1 塔护木角系(Tahumujiao Series) 121
10.2.2 攻扎纳焦系(Gongzhanajiao Series) 123
10.3 普通潮湿寒冻雏形土 125
10.3.1 尕巴松多系(Gabasongduo Series) 125
10.3.2 大东沟系(Dadonggou Series) 127
10.3.3 扎拉依尕系(Zhalayiga Series) 129
10.3.4 若学尔系(Ruoxue’er Series) 131
10.4 钙积草毡寒冻雏形土 133
10.4.1 昂巴达琼系(Angbadaqiong Series) 133
10.4.2 将得日载系(Jiangderizai Series) 135
10.4.3 阿涌系(Ayong Series) 137
10.4.4 玛森曲系(Masenqu Series) 139
10.4.5 葫芦沟系(Hulugou Series) 141
10.4.6 大红沟系(Dahonggou Series) 143
10.4.7 东沟口系(Donggoukou Series) 145
10.4.8 加莫隆巴系(Jiamolongba Series) 147
10.5 石灰草毡寒冻雏形土 149
10.5.1 高大板系(Gaodaban Series) 149
10.5.2 扎尕该系(Zhagagai Series) 151
10.6 普通草毡寒冻雏形土 153
10.6.1 知扎系(Zhizha Series) 153
10.6.2 珰益陇系(Dangyilong Series) 155
10.6.3 恰浪玛琼系(Qialangmaqiong Series) 157
10.6.4 张大窑南系(Zhangdayaonan Series) 159
10.6.5 大陇同系(Dalongtong Series) 161
10.6.6 十八盘系(Shibapan Series) 163
10.6.7 草日更系(Caorigeng Series) 165
10.7 钙积暗沃寒冻雏形土 167
10.7.1 下吊沟系(Xiadiaogou Series) 167
10.8 普通暗沃寒冻雏形土 169
10.8.1 深水槽系(Shenshuicao Series) 169
10.8.2 草达坂系(Caodaban Series) 171
10.9 钙积简育寒冻雏形土 173
10.9.1 冬龙贡玛系(Donglonggongma Series) 173
10.9.2 小驹里沟系(Xiaojuligou Series) 175
10.9.3 抄青卡系(Chaoqingka Series) 177
10.9.4 红山咀南系(Hongshanzuinan Series) 179
10.9.5 瓦乎寺系(Wahusi Series) 181
10.9.6 巴地陇仁系(Badilongren Series) 183
10.9.7 毛能南果系(Maonengnanguo Series) 185
10.9.8 鄂阿毛盖系(E’amaogai Series) 187
10.9.9 拉木多都系(Lamuduodu Series) 189
10.9.10 直达峡木系(Zhidaxiamu Series) 191
10.9.11 柯柯里系(Kekeli Series) 193
10.9.12 上香子沟系(Shangxiangzigou Series) 195
10.9.13 郭米系(Guomi Series) 197
10.9.14 磨石沟系(Moshigou Series) 199
10.9.15 朝龙弄系(Chaolongnong Series) 201
10.9.16 角什科秀系(Jiaoshikexiu Series) 203
10.9.17 野马泉系(Yemaquan Series) 205
10.9.18 巴热系(Bare Series) 207
10.9.19 红沟村系(Honggoucun Series) 209
10.9.20 马粪沟北系(Mafengoubei Series) 211
10.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