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世界这么大 李小甘 著
0.00     定价 ¥ 80.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8074904
  • 作      者:
    李小甘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各地旅行时将所见所感结集而成的随笔集。他期待和每位读者结缘,用他真挚的感情、新颖的视角、独立的思考、有趣的话题、丰富的信息,和使人舒服的文字。他还期待细节呈现和情感沟通,用大量的照片,呈现鲜活的体验。如果你也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请跟随作者一起体味世界之大。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小甘,广东省汕头市人。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深圳市文化创意与设计联合会会长、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

经历丰富,游阅广泛,勤于思考,笔耕不缀,迄今发表文化理论、文艺评论、散文随笔等500多万字,著有《看云集》《红场白雪》《文化的力量》等10多部作品,参与策划拍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创新中国》等多部影视剧和纪录片。


展开
精彩书摘

沧海一声笑 (133页)

——略谈深圳

深圳有没有童年?

深圳人对此曾耿耿于怀,因为大家都说深圳只有 40 多年的历史,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圳曾是“文化沙漠”。

外地人对此却似乎并不在意,他们印象中的深圳,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崛起的现代新城,是南中国地平线上冒出来的“一夜之城”,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未来城市。人称:“中国三千年的历史看西安,一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一百年的历史看上海,四十年的历史看深圳。”

如果我们还要去寻根的话,深圳当然也有其发育成长的历史进程。

深圳的“圳”字,在辞典中是“田边水沟”的意思,这条大沟一头连着深圳湾,一头接着大鹏湾。从 1985 年到 2004 年,考古人员在大鹏湾沿海的咸头岭先后进行过四次考古挖掘,发现并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些人类活动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及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说明了 6000 多年前, 深圳并不完全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已经有了先人的足迹。

作为人类聚居的区域,深圳则有 1700 多年的郡县史。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朝廷设置管辖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地,郡治就设在深圳南头。

深圳虽是个小地方,但毕竟是一个区域的中心。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朝廷在深圳的东西两头各兴建了一座所城。

在东部海边修筑的是大鹏守御千户所所城,是个海防要塞,今称“大鹏所城”。所城占地约 10 万平方米,城墙高 6 米,长 1200 米,城门上建有炮楼,城墙下修有护城沟,形成一定的规模,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之说,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基地。

在靠近珠江口的西部兴建的是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后为新安县衙所在地,今称“南头古城”。明代南头城与子城周长共约 1928 米,高约 6.7 米,城墙南宽约 3.3 米、底宽约 6.7 米。有东、西、南、北 4 个城门,分别名为聚奎、镇海、宁南、拱辰。古城内辟建 9 条街道,俗称“九街”,迄今保留了县衙、海防公署、关帝庙、报德祠、鸦片烟馆、接官厅、聚秀楼、当铺、钱庄等建筑,当年的格局可见一斑。

从古代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到当代深圳被确立为经济特区,深圳历史上有过六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潮。其中,300 多年前,康熙八年恢复新安县,吸引了大批客家人南迁,奠定了今天深圳原住居民的格局。中国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孔雀东南飞”,深圳人口从 30 多万人发展到 1000 多万人,更是一部充满传奇、波澜壮阔的移民史。

当包括我在内的深圳人对此如数家珍、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又容易走进另一个误区,把昨日深圳当成历史悠久、文化昌明的地方。记得 20 多年前,有一些本地的文化人就开始呼吁让深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际上,深圳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这里曾是百越部族的蛮荒之地,远离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繁盛的中原地区。深圳盛产岭南佳果荔枝,但要进贡给朝廷,即使日夜兼程,舟车劳顿,也要跑一个多月。曾作为僻远边地的深圳,有自己的历史传承, 有自己的文化胜迹,那是跟自己比。如果放到中华大地的泱泱疆土上,跟西安、洛阳、开封、杭州等其他古城比,那真的就是微不足道了。

我看了一下相关史料,历朝历代都有一些达官贵人被刺配流放到岭南边地, 仅唐代被贬至广东有史籍可考的官员就有近 200 人,宋代更是多达 400 人。如苏东坡被贬到广东惠州,韩愈被贬到粤东潮州,汤显祖被贬到粤西徐闻,刘禹锡被贬到粤北连州,寇准被贬到雷州半岛。但名人被贬于深圳的记载却未曾见过,不知是不是朝廷百官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近两年,有一本叫《为什么是深圳》的书风靡一时,它试图寻找深圳崛起的原因,解读深圳成功的密码。

深圳为什么脱颖而出?原因很多,但我认为关键的因素是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缘条件和区域优势。我们来个空间漂移,如果深圳紧挨着海南岛,有再好的政策,不就多了个湛江城吗。

深港两地,山水相连,有 32 公里的陆域接壤,有 200 多公里的水面相通,有 15 个口岸衔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庆典的时候,香港元朗的居民甚至可以站在家里的窗前,遥望深圳湾畔怒放的烟花。

深港两地,同根同源。东晋咸和六年,深港两地同属东官郡管辖。明万历元年(1573 年),朝廷颁令设置新安县,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两个时期,郡治和县治都设在深圳南头,故南头古城有“深港历史文化之根”的说法。

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中英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署,使香港岛被英国人据为己有。清咸丰十年(1860 年)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九龙半岛和新界又因《北京条约》《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先后被租予英国。至此,两地的社会发展趋于不同,双方循着各自的坐标嬗进。香港后来成为世界上知名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中心之一。

由于香港的存在,深圳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一条缝,便吹进来八面来风。第一个到深圳投资的外商叫刘天就,这位香港人过了罗湖桥,是坐在单车的后架上进城的。第一个在深圳落地的外企是竹园宾馆,门口挂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对联,有那么一种飘逸之气。第一个过境搞大型基建项目的是港商胡应湘,他参与投资修建的广深高速公路使香港、深圳、广州三点一线的联系更加密切。迄今,在深圳引进的外资中,港资一直占到了 60% 左右的比例,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带来了一个精彩无比的外部世界。

由于与香港连接,深圳可以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人和港商一起,腋下夹着一个小皮包,手上拿着“大哥大”,一边喝着“人头马”“马爹利”,一边打电话卖出内地的原材料,买进国外的机电产品。在深圳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与香港的贸易额所占的比例一直高居第一位。独具慧眼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干脆在深圳盐田搞了一个国际码头,生意谈成了,许多货物不必经香港中转,直接装船出海,运向纽约、伦敦、东京、鹿特丹、开普敦……

由于香港人的参与,深圳的地价和房产一直居高不下。香港寸土寸金,一些北上的香港人一直在寻找新的家园,而近在咫尺的深圳当然是他们的首选。据说现在深圳居住的香港人有近十万人之众,靠近深圳河的住宅区与城中村,早有了港式茶餐厅、美容店、卡拉 OK、桑拿房,甚至喝个早茶,酒楼里有香港的马经和报纸。

时至今日,深圳在经济总量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后来居上的势头,两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差异也愈来愈小。但深圳一定不能忘了香港的带动作用,不能忘了香港这位启蒙老师。

许多年前,香港贸发局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叫《消逝中的边界》,反映香港与内地越来越密切的合作关系。“一国两制”,边界在许多年以后或许也不会消失,深圳河边那道长长的铁丝网,如同祖国肢体上划过的一道伤痕,警示后人。

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拓展,香港与深圳、香港与内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大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同时,城市在人口聚集和产业化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因素,逐步形成各自的文化气质。

深圳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城格魅力”?

第一是以兼容多元、充满活力为特征的移民文化 。“老家是哪儿的?”这是深圳社交场合最常用的口头禅,诚如北京人见面时常说的“吃了吗?”。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进入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密码。现在深圳 1749 万常住人口中,98% 以上是建特区后的新移民,如今的“深圳人”来自全国 3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而且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聚齐了全国 56 个民族的城市。在这样一座城市里,特定的地域文化不占绝对主导地位,不可能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心理对待异质文化,当东西南北的各种文化季风吹来时,她必须敞开自己的胸襟,迎接八面来风。同时,“不是猛龙不过关”,新移民为深圳带来了劳力、智力、技能,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文化观念、文化习俗、文化背景,这一切对于一个全新的城市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资源,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打破了旧有的秩序,激活了潜在的能量,使城市充满活力。

第二是以内外交汇、开放融合为特征的“窗口”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不少地级市,几乎都在深圳设立了办事处,他们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市场,更在乎的是这里的信息,他们需要通过深圳这个窗口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实际上,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圳一直是内地连接香港、中国连接海外的桥梁与纽带,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内外辐射,不仅使深圳文化呈现多元化,也使深圳在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过滤作用和嫁接作用。

第三是以青春时尚、引领潮流为特征的现代文化。深圳办特区只有 40 多年, 深圳人平均年龄在 30 岁左右,深圳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包袱,可以目光向前,轻装上阵。置身深圳,人们能感受到一种浓烈的现代文化气息。首先是这座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密集的高楼群和立体的交通网络,抹去了这座城市最后的一点农耕文化的痕迹。其次是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深圳是个时尚之都,流行色不断变换,生活节奏快捷,消费引领潮流。再次是深圳人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深圳是产生新观念、新思维的地方,内地许多城市派干部到深圳学习,强调的也是来更新观念。最后是深圳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现代化,创意设计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第四是以敢为人先、奋力拼搏为特征的创新文化。“杀出一条血路来”是深圳经济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入的基因,也是深圳经济特区一路走来被倒逼出来的本领。特区初创时期,国家只给政策不给钱,深圳要吸引外资,首先要营造投资环境,当时开发一平方公里土地就要一亿元,钱从哪里来?只能从求新求变中来。深圳人在土地的使用权上打起了主意,于是有了此后石破天惊的中国土地使用权拍卖,有了全国人大在有关条款中加入“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的修宪。前两年,深圳有领导到企业调研,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企业的负责人回答说,市场瞬息万变,产品更新换代,企业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政府不必操心这些事,把营商环境做好了就行了。

然而,深圳也面临着许多文化的困惑。譬如,城市的高速发展仍缺乏文化的支撑,文化是需要积累的,需要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砸钱多建几所学校、多开几间医院,并不意味教育和医疗马上可以“大跃进”。又如,一些深圳人存在浮躁情绪,都说深圳人好像走路的节奏都要快一点,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他们,时常无法掩饰其急于求成的情绪与“暴发户”的心态。还有,就是城市凝聚力的缺失,当我们从互联网上看到网民调侃“在深圳,像狼一样赚钱, 像狗一样工作,像猪一样生活”的文字时,我们的心是不是有一种莫名的刺痛感。

总的来说,深圳亟待涵养的是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的归属感、作为一座国际城市的认同感、作为一座商贸城市的文化感、作为一座科技城市的人情感,作为一座宜居城市的舒适感。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这是香港电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歌中的歌词。

40 多年后,河对岸的深圳正以沧海桑田般的巨变笑傲天下,并以传奇的故事引人瞩目。

今天到深圳看什么?

看高楼大厦,上海黄浦江两岸的景色更恢宏大气;看历史文化,这从来就不是深圳的强项;看自然风景,300 多公里之外的丹霞山就会让她汗颜;看滨海风情,海南三亚当然是更好的去处;看主题公园,这深圳原创的项目也今不如昔。深圳旅游一直在致力打造全球性的旅游目的地,但至今仍是各地青睐的旅游客源地。

然而,你如果把深圳整座城市当作一个大的旅游点,可能就会找到一点感觉。

你可以登上莲花山山顶,眺望福田中心区的景色,一个“春天的故事”演绎了一座现代新城的崛起,你会有许多感慨。到了周末的晚上,在那里可以看到流光溢彩的城市灯光秀。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繁华也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你很难想到,40 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

你可以到西部滨海休闲带的栈道走走,绵延十几公里,海天一色,花团锦簇。从深圳湾大桥一直走到打响改革开放第一炮的蛇口,海的对岸就是香港新界,山川田野、楼房道路清晰可见,当代的“双城记”读也读不完,里面有许多精彩的篇章。

你可以去看看盐田沙头角的“中英街”,这条小街长约 250 米,宽约 4 米, 街上有 8 块界碑,一边是香港,一边是深圳,一头连着过去,一头接着未来, “一街两制”,绝无仅有。小街上店铺鳞次栉比,要是顺手买点港货带回老家,也是有点意思的。

你可以去逛逛万象天地等大型购物中心,那是城与街结合、吃喝玩乐游购娱一体的休闲区,会有各种创意展览和现代风格的表演。置身其中,闻着浓香的咖啡,常给人的身在国外的感觉。深圳现在有许多类似的购物城,那不是一个购物的概念,那是都市时尚的一种体验。

你可以到蛇口“海上世界”喝一杯自酿的啤酒,沐着清新的海风,听一段意乱情迷的萨克斯演奏。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的中西美食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大到全国八大菜系,小到乡镇小吃,几乎应有尽有。就在蛇口,你可以吃到比较正宗的日本寿司、法国鹅肝和巴西烤肉。

如果你对大海情有独钟,可以一路向东,到大鹏湾,赏海景,吃海鲜。大鹏半岛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线”,从南澳的东冲披着降临深圳的第一缕晨光穿越到西冲,是许多“驴友”乐而忘返的线路。那里有一个叫“较场尾”的地方,集中了许多度假小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枕着海涛的声音入睡,也是颇有诗意的事情。

仙湖植物园也是我诚意推荐的一个好去处,里面有 12 个门类的植物园区,尤以荫生植物园、苏铁园、化石森林最具观赏价值。站在揽胜亭上远望,前方是海拔 900 米的珠三角最高峰梧桐山,山峦怀抱的是金顶闪烁的弘法寺;目光顺山而下,丛林郁郁葱葱、旷地绿草如茵;及至近处,波光粼粼的仙湖开阔舒展,湖水纯净如玉,几叶轻舟荡漾其中,使人间禅境变得生动起来……


展开
目录

自 序

国内篇

那里有个地方叫李庄

临川有梦

天涯何处是闽南

阆苑仙境的人间烟火

龙虎山问道

酒乡行

版纳寻茶

莫忘漠河

江南何处不风流

世界屋脊上的那一抹翠绿

梦里几回到太行

到巴马当寿星

富春山居有人家

沧海一声笑

诗与远方

大学的魂魄

舌尖上的潮汕

在台湾看招牌

国外篇

恒河之殇

布拉格之恋

梦断“梦工场”

在冰上起舞的国家

与美国一号公路的零距离接触

以色列探秘

欧罗巴的小镇故事

西班牙南行记

与波罗的海三国的美丽邂逅

到“上帝的后花园”逛逛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