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第2版)
0.00     定价 ¥ 41.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2146358
  • 出 版 社 :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收藏
精彩书摘
  《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第2版)》:
  学习力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影响。当下许多高职学生学习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或学习方法不当是阻碍他们提升学习力的主要障碍。因此,大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应该侧重于从以下几个非智力因素着手。
  一、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马里兰大学教授洛克在1968年提出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个体行为的最直接的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希望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有强烈的激励作用。该理论认为任何目标都可以从3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第一,目标的具体程度,指目标能够被精确观察和测量的程度;第二,目标的难度,指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第三,目标的可接受性,指人们接受和承诺目标及任务的指标程度。研究表明,从激励的效果出发,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有具体的目标比有空泛的目标好;能被执行者接受而又有较高难度的目标,比唾手可得的目标更好。
  在确立目标时,要遵从内心深处的意愿。反复询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要干什么?”“我怎么做?”可以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也可以参考信任的师长的分析建议。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全力以赴执行计划。
  二、培养真正的学习兴趣
  大学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成才关键期,要积极开阔视野,立定志向,培养真正的兴趣,为成功的人生与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要把兴趣与业余爱好区分开。现实中,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客观地去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错把业余时间喜欢干的一些事情当成了自己的兴趣。实际上,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都是那些与工作和职业相关的兴趣,而不是你的业余爱好。
  在大学校园里经常有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不满意的学生。因为这些大学生在参加高考和填报专业志愿时,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也不了解专业和职业,或者根本就没有自主选择专业、学校的意识和权利。往往家长的意见和老师的建议成了大多数学生做决策的依据。等到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思考的深入,很多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根本没有兴趣。而转专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第二次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的机会。因此一些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又不能够及时转专业的学生,经常在郁闷痛苦中度过,不仅虚度光阴,还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大学生要尽量弄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有兴趣可做的,在这些事情中哪些是可以成为自己职业的。
  尽量寻找兴趣和职业的最佳结合点。如果能把自己的兴趣与自己的职业相结合,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在开始职业生涯时,或开始大学专业学习时,并不是出自自己的兴趣。当我们的兴趣和专业不一致时,我们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一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二是调整自己,尽量促使自己对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兴趣。尽量去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职业的兴趣是一种比较理智的选择。
  三、激发适当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人们从事某件事情的真正原因和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绝大多数有意识的行为都是受动机驱使的。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这种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目标及维持有组织的反应模式,直至活动的完成。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的多样性决定了学习动机的复杂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习动机可分为内源性学习动机和外源性学习动机、近期直接性的动机与远期间接性的动机等。
  内源性学习动机是由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愿望、好奇心、求知欲、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等内在因素转化而来的,具有更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活动有着更大、更为持久的影响。
  外源性学习动机是由外在诱因,如社会的需求、考试的压力、父母的奖励、老师的赞许、伙伴的认可、评优秀学生、获得荣誉称号和奖学金、报考理想的学校、求得理想的职业、追求令人向往和羡慕的社会地位等激发而来的,表现为心理上的压力和吸引力。外源性学习动机也是学习动机总体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外源性学习动机受外在诱因的影响,它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与内源性学习动机相比,外源性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可变性。诱因发生了变化,外源性学习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变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则有可能表现为患得患失,影响学习效果。
  当代大学生处于心智发展都比较成熟的阶段,对事物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学习
  目的也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设定适合自己的远大的理想与职业
  目标,自发地去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源性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更好地
  安排好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各项学习,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适当强度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有一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所事事,对于学习没有热情,勉强应付考试,这是一种明显的学习动机过弱的情形,直接导致学习有障碍,成绩平平甚至退学。也有一些同学对自己的要求过高,除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外,还参加很多项目的学习,时间安排得很满,没有任何时间参与其他活动。一学期下来,课程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其他方面也没有进步,与同学关系也不好,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所以说,过弱或过强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都有不利的影响,大学生要学会对自己学习的动机进行评估与监督,把自己的学习动机调整在适度的水平上,以促进学习效果与学习力的提升。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职业素养概述
第一节 职业素养及其构成
第二节 提高职业素养的途径

第二章 时间管理
第一节 时间管理概述
第二节 时间管理陷阱
第三节 时间管理的方法

第三章 学习力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力
第二节 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节 学习的途径
第四节 学习方法
第五节 学习力的培养策略与方法

第四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第二节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提高沟通能力的策略

第五章 团队合作
第一节 团队与团队合作
第二节 培养个人的团队精神
第三节 如何融入团队

第六章 情绪管理
第一节 科学认识情绪
第二节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第三节 提升个人的职业情商
第四节 培育良好的职业心态

第七章 创新能力
第一节 创新的本质与意义
第二节 创新潜质与创新精神
第三节 创新思维
第四节 创新方法

第八章 职业礼仪
第一节 礼仪与职业礼仪
第二节 职业形象礼仪
第三节 办公礼仪
第四节 商务礼仪

第九章 职业化素养提升
第一节 职业化和职业化素养
第二节 职业化的灵魂——责任意识
第三节 职业化的核心——质量意识
第四节 职业化的信条——敬业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