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花会开/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6辑)》:
晚饭时,突然想吃土豆丝。那在酥油里翻炒得有些柔韧的土豆条,泛着微微的热气,洒一点酱油,土豆的黄融合酱油的红,光看着就让人很有食欲。蓦然间,记忆中那些温馨的日子清晰地扑面而来……
我的初中,是在离家十多里路的一所中学读的,当时是区重点,汇集了一群来自该区各乡镇的尖子生。我和群就相识在那里,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那时,我们都住宿在学校,一般一周才回一次家,我们总是相约结伴而行,甚至有时,我们会去对方家里。我们会从家里带些咸菜、咸笋之类适宜久藏的菜,放在玻璃瓶罐里带去学校节省着吃。尽管学校里每餐都会有新鲜的菜,也才三四毛钱一碗,但是,懂事的我们总是不愿意多花家里的一分钱,甚至有时还舍不得乘车的八毛钱,所以沿着十多里的盘山公路,一路说笑着走回家……
群家的土豆丝就是这样闯入我的眼帘,闯入我的胃的。那时的农家,土豆是最寻常的菜,既收种方便又适宜储存,所以,土豆丝一直是家里餐桌上的常客。选三五个椭圆、大个的土豆,去皮切成丝,放人清水中浸泡后沥干,起锅热油,放入土豆丝。随着一阵白烟腾起,酥油的香也弥漫开来。那时,群家的灶还不是煤气灶,是用柴火烧火的灶头。小个儿的她,气定神闲地站在灶台前,娴熟地翻动手里的锅铲,不一会儿,土豆丝冒出的水融合了热得喷香的油,使得原本硬邦邦的土豆条紧紧地粘在一起。群依然淡定地用铲子把它们分开,尽量让它们均匀地贴着锅,她笑着告诉我,这样熟得快些,也不至于有的土豆丝熟得太透,有的还显生硬。灶膛里的火红红的,我一会儿往里边添加柴火,一会儿起身看群炒的土豆丝,那等待的快乐犹如出笼的鸟儿般欢欣雀跃。
终于,土豆丝可以出锅了,为了让色泽更加诱人,群还喜欢少放些盐,而最后洒些酱油,土豆的黄因了酱油的红而更显得焦黄温润。就是这样一道平平常常的菜,我们总也吃不够,每餐往往吃了个底朝天,末了,还把剩余的土豆丝碎末儿和着盆底的油拌人饭中,鼓鼓囊囊地嚼进肚子里。那份满足,还真不是今天的山珍海味能取代得了的……
群是那种懂事特别早,又尤其善解人意的女孩。暑假里,我们也经常相互走动。她所在的村子离车站有一段路,每次在她家住得尽兴而归,她总是无一例外地送我出村,一边聊着说不完的话,一边走走停停闲庭信步般。不知那段悠长的小路,是否依然如故?不知那石头堆砌的小桥,是否依旧安好?不知村头那棵老樟树,是否依然住满快乐的小鸟?记得,群送我搭乘上车后,还要往售票员手里塞五毛钱车费,她总是想得那么周到,总是那样贴心细致,总是那样招人疼爱……
不知道群是否也依然记得,那日她来我家的事情?那天,恰巧我爸妈都不在家,年老而节俭的外婆给我们准备的早点只是泡饭就咸菜,群开心地把咸菜拌在泡饭里,稀里哗啦吃了一碗又一碗,连吃两碗之后还咂吧咂吧嘴说好吃、好吃……我至今都记得,那时候还健在的外婆一说起群,就连声夸赞她的懂事,那么简陋的早餐还吃得那么开心,那么尽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