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农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0.00     定价 ¥ 79.8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68089845
  • 作      者:
    杨东伟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突出农旅融合对生态环境影响,突出创新性,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促进土壤可持续利用,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杨东伟,男,浙江大学博士,海南省高层次人才,现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负责人,海岛旅游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预警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管理,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级课题5项,厅级课题1项,以一作身份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在研究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创新性,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土壤生态环境演变特征系统展现出来,结合旅游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知识,向读者全面介绍了农旅融合过程中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规律。本书共六章,分析了农旅融合过程中水田改为休闲农业用地后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指标变化特点,探讨了利用方式改变后土壤类型演变及分类归属,希望为深入理解农旅融合过程中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生态环境演变特征、预测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质量长期变化趋势、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农业与旅游融合背景下催生出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其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为主要依托,兼具旅游和农业双重属性。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保护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力量。旅游与农业融合的模式有以梯田景观带为代表的“旅辅农型”,以度假山庄中自由采摘为代表的“农辅旅型”,以科技果树采摘基地为代表的“综合发展型”,以及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农旅合一型”。本研究供试乡村旅游目的地主要为“综合发展型”和“农旅合一型”两种类型。

浙江是鱼米之乡,一直以来水稻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浙江一些农村地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建立乡村旅游设施,开展农家乐,将一些水田改种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以满足游客的观赏、采摘等需求。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水分管理、养分管理、耕作方式及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干扰作用发生相应变化,土壤水热状况改变,继而引起土壤形态、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群落发生演变。为深入了解这一转变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本书以我国南方地区不同类别的水稻土及其改休闲农业用地后系列耕层土壤及剖面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农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在农旅融合背景下,浙江一些乡村举办桃花节和梨花节,开展葡萄、蜜桃、大鸭梨、柚子等的采摘活动,本书通过水田改为休闲农业用地后土壤生态环境演变开展研究,以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性质及土壤剖面形态特征、铁锰氧化物组成的演变为研究主线,应用物理、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分析手段,采用时空互代的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水田改休闲农业用地过程中
土壤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并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探讨了水田改旱作后土壤类型演变及分类归属,为深入理解农旅融合过程中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生态环境演变特征,预测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质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完善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及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农旅融合为研究背景,对土壤系统分类中所有类型的水耕人为土及其利用方式改变后土壤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都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和结论全面、系统,值得深入学习。
展开
目录
目录
农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1

第二节相关研究进展3



第二章乡村旅游目的地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15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15

第二节结果与分析21

第三节讨论与结论39

第四节本章小结41



第三章乡村旅游目的地耕层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变化42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43

第二节结果与分析46

第三节讨论与结论83

第四节本章小结85



第四章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发生学特性的演变86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86

第二节结果与分析90

第三节讨论与结论134

第四节本章小结136



第五章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诊断特征及土壤类型的演变138

第一节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变化139

第二节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壤类型的演变144

第三节讨论与结论149

第四节本章小结149



第六章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151

第一节研究结论151

第二节创新点152

第三节研究展望153



参考文献15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