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同盟视域下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研究
0.00     定价 ¥ 10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9504588
  • 作      者:
    徐万胜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徐万胜,现任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问题与东亚地区安全,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研究》(2004年)、《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2006年)、《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研究》(2009年)、《当代日本政治》(2015)、《日本政权更迭析论》(2016年),代表性合著有《冷战后的日美同盟与中国周边安全》(2009年)、《日本近现代政治史》(2010年)、《秩序构建与日本的战略应对》(2018年)等,并在国内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相继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全军军事科研年度规划课题2项等各类项目;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军队级教学成果奖等多种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日美同盟的研究视角,全面剖析冷战后,特别是21世纪初期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具体内涵,探讨日美同盟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密切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日美同盟与日本的基本防卫政策蜕变,日美同盟与日本军备扩张,日美同盟与日本的海外派兵,驻日美军与日本的安全保障、日本的同盟扩张与“日美+1”模式,日本的“自主防卫”与日美同盟等。本书的研究视角新颖,弥补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日美同盟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论著不多的研究状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同盟视域下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研究序章序章以“同盟视域下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为题展开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昭示着21世纪初期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日本战后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成长为经济大国。但是,近年来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诸多内涵,意味着其军事大国化进程加速,日本面临国家发展道路的再次抉择。因此,研究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有利于我们正确判断日本的国家发展道路走向。其次,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影响着21世纪初期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国,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主要目标,就是遏制中国崛起以及应对包含钓鱼岛争端等在内的中日纷争。因此,研究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有利于我们主动维系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最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关联着21世纪初期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变动。无论是日美同盟强化还是日本军事大国化,都可能诱发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变动。尤其是日本政府着力加强与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国家的安全合作,试图构建“日美+1”的地区安全模式。因此,研究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有利于我们全面掌控地区安全态势变化。总之,本课题将力争为我国的对日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言,积极应对日趋复杂的中日关系。本课题以冷战后,特别是21世纪初期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日美同盟”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关联性。日美同盟既是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内涵之一,也是日本国家安全战略所处的外部环境。近年来伴随着日美同盟的强化,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发生重大转型,主要表现为基本防卫政策蜕变、实施军备扩张与海外派兵、推动驻日美军整编、拓展同盟体系以及强化自主防卫等内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日本国家安全战略”或“日美同盟”的研究虽不断取得进展,但探讨二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成果较为薄弱。在中国有关“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肖伟等著的《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新华出版社2000年),较为详尽地研究了战后50余年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目标从“小”到“大”、从“内”向“外”、从“柔”到“刚”的演变进程;王少普与吴寄南合著的《战后日本防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根据战后日本防卫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划分,系统地考察了日本防卫思想、防卫体制、防卫力量的发展与变化;孙成岗著的《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则剖析了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内涵,并按照不同领域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过程;肖伟著的《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原点》(新华出版社2009年),采取史学研究方法并大量运用相关史料,系统分析了战后初期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形成过程;李秀石著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15年),系统论述了近年来民主党政权及自民党安倍晋三内阁的防务与外交战略,验证了民主党政府与自民党政府在同一战略轨道上的政策连续性。另外,在吴寄南著的《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年)、李秀石著的《日本新保守主义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年)等著作中,也有部分章节论及日本的防务战略。上述成果虽对战后不同历史阶段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进行了梳理,但并未将日美同盟作为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促因加以系统分析,更未对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型”进行全面阐释。同时,中国学者有关“日美同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刘艳著的《冷战后的日美同盟解读:兼论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尚书著的《美日同盟关系走向》(时事出版社2009年)、徐万胜著的《冷战后的日美同盟与中国周边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等为代表,并有诸多期刊学术论文的公开发表。这些论著大多是从国际关系视角来分析日美同盟的演变,集中探讨了日美同盟的“再定义”、发展趋势与外延影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型内涵。在国外有关“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近年来,日本学者的代表性论著,包括松村昌广著的《东亚秩序与日本的安全保障战略》(芦书房2010年)、樋渡由美著的《克服专守防卫战略:如何理解日本的安全保障》(密涅瓦书房2012年)、中野刚志著的《日本防卫论》(角川出版社2013年)等在内,均基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探讨了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问题点与应对策略。此外,国外学者有关“日美同盟”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包括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著的《朋友还是对手》(新华出版社1998年)、迈克尔·格林等主编的《美日联盟:过去、现在与将来》(新华出版社2000年)、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的《日美安保体制》(有斐阁1997年)等在内。其中,孙崎享著的《日美同盟真相》(中译本,郭一娜译)(新华出版社2014年)系统回顾了日本战后70年的历程,认为决定战后日本外交的最大动力,是针对来自美国的外压所产生的“自主”路线与“追随”路线的斗争。加文·麦考马克与乘松聪子合著的《冲绳之怒:美日同盟下的抗争》(中译本,董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系统论述了日美同盟框架下冲绳问题的演变历程,并介绍了冲绳当地民众追求正义与自由的抗争。从整体上看,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同盟视域下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论著不多,尚停留在数篇期刊论文与专著部分章节的程度,并未形成体系。因此,本课题研究既有一定的前期基础,又有巨大的潜力空间。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紧紧围绕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基本内涵,抓住日美同盟强化这条主线,分层次论述日美同盟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密切关系,并深入剖析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对日本国家发展道路抉择、亚太地区安全形势以及中日关系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日本国家安全战略演变的规律性内涵。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政治学、军事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辅之以同盟理论的研究视角,注重对政府相关文件等一手资料的解读,力求提升本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应用效益。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日美同盟的视角,全面剖析冷战后,特别是21世纪初期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具体内涵,探讨日美同盟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密切关系。本课题的正文由以下六章组成:第一章,日美同盟与日本的基本防卫政策蜕变。在归纳日本各项基本防卫政策(包括“专守防卫”“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无核三原则”等)的基础上,分析日美同盟的强化对日本基本防卫政策的侵蚀与损害。第二章,日美同盟与日本的军备扩张。在回顾日美军备合作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分析日美军备合作的机制、特点与促因,梳理冷战后日本的军备扩张脉络。第三章,日美同盟与日本的海外派兵。在论述冷战后日本海外派兵发端的基础上,分析日美同盟框架下日本政府实施海外派兵的法律制度与实践历程,论证日美同盟强化与日本海外派兵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第四章,驻日美军与日本的安全保障。在回顾驻日美军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分析21世纪初期驻日美军整编的背景、内容与进展,探讨驻日美军对日本安全保障所产生的诸多影响。第五章,日本的同盟拓展与“日美+1”模式。在阐释日本拓展同盟体系的基础上,分析日本如何在日美同盟框架下加强……

展开
目录
第一章日美同盟与日本的基本防卫政策(6)
第一节日美同盟与“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嬗变 (6)
一、《日本国宪法》第九条与“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
提出(6)
二、自卫队“国际合作”与“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
模糊(10)
三、日美安保体制与“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蜕变(12)
四、《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修订与日本“集体自卫权”立法(18)
第二节日美同盟与核潜力威慑战略(20)
一、“无核三原则”与核潜力威慑战略的实力基础(20)
二、“周边核威胁论”与核潜力威慑战略的升级倾向(23)
三、日美同盟与核潜力威慑战略的嬗变框架(25)
第三节日美同盟与“武器出口三原则”的嬗变(30)
一、日美同盟与“武器出口三原则”的例外(30)
二、日美同盟与“武器出口三原则”的修改(32)
三、“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的提出与实践(36)

第二章日美同盟与日本的军备扩张(39)
第一节日美军备合作的演变进程(39)
一、美国单方面对日援助阶段(1954—1980年)(39)
二、日美军备合作双向交流的过渡阶段(1980—1996年)(41)
三、日美军备合作双向交流阶段(1996年至今)(46)
第二节日美军备合作的个案研究(48)
一、日美联合开发弹道导弹防御系统(48)
二、日本选定“F-35”为新一代主力战斗机(51)
第三节日美军备合作的机制、方式与特点(55)
一、日美军备合作的机制(55)
二、冷战后日美军备合作的方式(59)
三、冷战后日美军备合作的特点(64)
第四节日美军备合作的促因(69)
一、同盟战略需求拉动日美军备合作(70)
二、军事技术基础夯实日美军备合作(73)
三、军火利益集团推动日美军备合作(77)

第三章日美同盟与日本海外派兵(85)
第一节冷战后日本海外派兵的发端(86)
一、冷战期间海外派兵问题的探讨(86)
二、《联合国和平合作法案》成为废案(88)
三、自卫队扫雷艇的派出(90)
第二节联合国框架下日本海外派兵(92)
一、《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合作法案》的通过(92)
二、自卫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96)
三、自卫队参与人道主义国际救援活动(99)
第三节日美同盟框架下日本海外派兵(101)
一、日美同盟的“再定义”与“周边事态”立法(101)
二、美国的“反恐战争”与日本海外派兵(104)
三、联合军演与日本自卫队境外实战能力的提升(108)
第四节多样化任务与日本海外派兵(112)
一、国际紧急援助队与日本海外派兵(113)
二、防卫交流与日本海外派兵(116)
三、反海盗与海外基地建设(118)
第五节海外派兵与日本的防卫体制(122)
一、日本海外派兵的法制演变历程(122)
二、“国际和平合作”在自卫队任务中的定位(125)
三、海外派兵提升自卫队力量建设(127)
四、集体自卫权立法与海外派兵(130)

第四章驻日美军与日本的安全保障(133)
第一节20世纪驻日美军的产生与演变(133)
一、驻日美军的产生(133)
二、驻日美军的法律地位(135)
三、冲绳归还与驻冲绳美军基地(139)
四、驻日美军的编制体制与基地规模(141)
第二节21世纪初期驻日美军整编(144)
一、驻日美军整编的路线图(144)
二、驻日美军整编的进展(146)
三、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147)
第三节驻日美军对日美两国的作用与影响(150)
一、驻日美军对美国的作用(150)
二、驻日美军对日本的作用(151)
三、驻日美军的民生性问题(152)

第五章日本的同盟拓展与“日美+1”模式(156)
第一节日澳安保合作与“日美+澳”模式(156)
一、日澳安保合作的内涵(157)
二、日澳安保合作的动因(160)
三、日美同盟与“日美+澳”模式(164)
第二节日印安保合作与“日美+印”模式(166)
一、日印安保合作的内涵(167)
二、日印安保合作的动因(170)
三、日美同盟与“日美+印”模式(174)
第三节日韩安保合作与“日美+韩”模式(176)
一、日韩安保合作的内涵(177)
二、日韩安保合作的动因(179)
三、日美同盟与“日美+韩”模式(182)
第四节日菲安保合作与“日美+菲”模式(184)
一、日菲安保合作的内涵(185)
二、日菲安保合作的动因(187)
三、日美同盟与“日美+菲”模式(190)

第六章日本的“自主防卫”与日美同盟(193)
第一节日本“自主防卫”的基础:防卫力量建设(193)
一、“自主防卫”的传统:武器装备国产化(193)
二、“自主防卫”的强化:新式武器装备(196)
三、“自主防卫”的拓展:卫星情报与太空开发(200)
四、“自主防卫”的前沿:网络作战力量建设(206)
第二节日本“自主防卫”的对外交往:防卫交流(209)
一、日本“防卫交流”认知(210)
二、日本“防卫交流”实践(212)
三、日本“防卫交流”效用(215)

终章(219)
第一节安倍内阁的战略取向与中国周边安全(219)
一、安倍内阁的右倾修宪战略:削弱周边政治互信(219)
二、安倍内阁的岛争应对战略:难解周边领土争端(222)
三、安倍内阁的日美同盟战略:加剧周边大国博弈(223)
四、安倍政权的亚太外交战略:拼凑周边遏华网络(225)
第二节日美修订防卫合作指针(227)
一、“新指针”的出台背景(227)
二、“新指针”的制定过程(229)
三、“新指针”的主要内容(231)
四、“新指针”的消极影响(234)

附录(237)
附录1日本安全保障大事记(237)
附录2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248)
附录3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250)

参考书目(264)

后记(2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