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公共外交运行机制研究
0.00     定价 ¥ 12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189330
  • 作      者:
    李德芳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德芳,女,中共党员,山东临朐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理论、公共外交、太平洋岛国外交。出版专著2部,主持教育部、山东省社科课题4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公共外交运行机制研究》在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理念内涵、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公共外交兴起和发展的历程,重点探讨了中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沟通公共外交和文化公共外交的运行模式与实践,并从目标、主体、渠道、路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
  中国公共外交发端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对外宣传,伴随着新中国人民外交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以“和合”思想为核心的和平外交理念指导下,中国公共外交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公共外交、战略沟通公共外交和文化公共外交运行机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外交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应对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中国公共外交的路径和平台进一步拓展,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公共外交之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公共外交运行机制研究》: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践行公共外交的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西方的封锁,尽快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拓展外宣渠道,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并逐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形式,其中“熊猫外交”“乒乓外交”“民间外交”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典型代表,成功地打开了新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大门。
  (一)拓展外宣渠道,让世界了解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拒绝承认和封锁遏制政策,新中国公共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争取国际承认,打破西方封锁,向世界人民全面介绍新中国。不过,受制于国际形势及中国有限的对外宣传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宣传范围相对狭小,渠道和内容也比较有限。此时的对外宣传主要面向社会主义阵营以及部分亚非拉国家,通过宣传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交流和了解,并针对两种不同制度与西方国家展开口舌之战。不过,受东西方阵营对峙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对外宣传活动大多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与外界缺少融通与互动,沟通的方式也以单向宣传为主。宣传的渠道以新华社在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国家设立的分社为主。同时,还加强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宣传力度,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宣传的主要渠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广播能力不断提升,对外广播范围也不断扩展。到1950年,中国对外广播的语种已经扩大到英、日、越、泰、缅、印度尼西亚、朝鲜语等11种外语语种,并开通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的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等语种的广播。为推动中国对外广播能力建设,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中国广播事业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到20世纪50年代末,已经建立起中国对外广播独立发稿部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有12个新外语语种陆续开播。中国对外广播的听众也越来越多,仅1965年就收到从133个国家和地区寄来的28.6万多封听众来信,和1951年听众来信数量相比,增加了14倍。①新中国对外广播在通信手段严重落后的情况下,向海外听众发出了新中国的声音,促进了世界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
  通过创办外文报刊,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变化,也是新中国早期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为了让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有更多的了解,中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对外宣传刊物,并逐步用英、俄、日、法等多种外文出版。如1950年发行的《人民中国》《人民画报》,1952年创刊的《中国建设》及1958年创刊的《北京周报》等,用多种外文向国外民众报道和展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情况。1951~1958年,《人民画报》英、俄、法、日、西、德、阿等外文版相继创刊,以中文和多种外文文种面向世界发行,向全世界展现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而创刊于1952年的英文版《中国建设》,也陆续增出西、法、阿、德、葡文版及中文版,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同时,借外国记者之笔介绍新中国,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公共外交的有效方式。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敌视,西方媒体一直对“红色中国”充满质疑和恐惧。为了能够让西方世界了解“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这一时期新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国外记者报道所产生的舆论效应,并邀请一些外国记者、学者访问中国。不过,受到当时国际形势的限制,来华的外国记者非常有限,因此,外国记者的报道产生的效果也比较有限。
  (二)大力推进“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民间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拒绝承认,中国不仅与西方国家几乎不存在官方交往,就连非官方的交往也受到诸多限制,致使中国公共外交可选择的路径非常有限。20世纪50年代初,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新中国在外交领域提出了和平政策六大外交方针,其中,“团结世界人民”是新中国重要的外交方针之一。为了配合新中国争取国际承认的外交战略,在和平共处理念和“团结世界人民”外交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积极借助“民间外交”团结和争取世界人民,扩大新中国的影响,并开创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民间外交”模式。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二 研究思路及内容架构
三 主要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公共外交理论概述
第一节 公共外交概念界定
一 公共外交含义的演变
二 国外对公共外交的界定
三 国内公共外交研究范式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特征与形式
一 公共外交的特征
二 公共外交的形式
第三节 软实力与公共外交
一 国际政治权力变迁
二 软实力: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石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肇始
一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公共外交尝试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践行公共外交的举措
第二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一 打造全方位对外传播格局
二 拓展“媒体外交”渠道
三 “文化外交”作用凸显
第三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全面推进
一 设立公共外交领导和协调机构
二 建构中国公共外交运行模式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公共外交理念与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中国公共外交理念
一 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的内涵
二 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公共外交运行机制
一 中国公共外交目标定位
二 中国公共外交资源
三 中国公共外交主体
四 中国公共外交客体
五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路径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实践及其运行机制
第五章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实践及其运行机制
第六章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实践及其运行机制
第七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