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东城工业之光--记忆中的合肥老工业基地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65055157
  • 出 版 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合肥市瑶海区,新中国“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合肥工业建设的重点区域,聚集着包含纺织、钢铁、化工、食品等工业门类的当时合肥近3/4的企业,贡献着全市一半以上的GDP,成为合肥工业的发轫之地。而近些年,伴随着经济转型而生的合肥东部新中心又在这片老工业基地的热土上喷薄而出。 为了记述这段火热而又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做好文化传承,更好地利用“城市记忆”打造“城市名片”,中共瑶海区委宣传部、瑶海区文化和旅游局策划编写了《东城工业之光——记忆中的合肥老工业基地》一书。本书图文并茂,主要以采访亲历者的形式,讲述瑶海区老工业企业的建立、发展以及辉煌的历程。
展开
内容介绍
瑶海区位于合肥市主城区东部,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是一片工业的热土,不仅形成以纺织、钢铁、化工、机电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而且GDP一度占到全市总量的70%左右。本书以瑶海区的工业发展为主要内容,依据当时的工业类型分为10个章节,通过人物访谈、遗迹探访等方式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呈现,展示一个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梳理瑶海区漫长的工业文明发展过程,进而诠释瑶海区为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瑶海区,位于台月巴币主城区东部,东与月巴东县接壤,西、南紧连板桥河与南淝河,北邻新站区,面积64.4平方千米。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前后,这里是一片工业的热土。
有资料显示,在30多年的时光中,这里不仅形成了以纺织、钢铁、化工、机电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而且GDP一度占到全市总量的70%左右,为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在这里充分体现,大量的产业工人聚集在这里……曾经的东城,机器隆隆钢花四溅!曾经的东城,工业之光熠熠生辉!那么,历史为何选择了东城呢?
机遇:上海企业内迁
1952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同时撤销皖北、皖南区党委,省委机关驻合肥市。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8月25目,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正式成立,合肥成了安徽的新省会。
合肥成为省会后,为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影响力,使合肥尽快成为全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合肥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方面,在接管当时为数不多的官僚资产的基础上,合肥市先后投资建起了印刷、制砖、粮食加工、酿酒、制糖、卷烟、矿山机器和农具制造等工业企业。
1953~,中共中央确定了我国在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何为“一化三改造”呢?当时的中共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合肥市也从1953年开始按照“一化三改造”的方针发展经济,使合肥市的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当时的情况下,要迅速发展合肥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仅仅依靠合肥乃至安徽自身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外援”,从工业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上海等地内迁一部分工商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到合肥来,利用迁入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和生产管理经验以及已有的供销关系等,来启动和发展合肥的工业经济。而对于当时的上海来说,也需要迁出一部分私营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到内地。首先,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集中了全国1/5的工业。显然过于集中;同时,上海又处在海防前哨,不符合当时的战备要求。其次,上海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原料与成品桕向运输,不符合经济区划原则。因此从全国工业布局通盘考虑,迁出一部分小企业到内地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再者,到1953年左右,上海虽然有工业企业87000多家,但企业大小悬殊,不足10人的小型企业就有75000多家,这就造成了生产分散、原料供应不足、设备利用率低等弊端。因此,上海迁出一部分企业到内地,不仅可以支持内地的经济建设,而且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建设。
于是,从1953年年底开始,上海部分企业内迁。当时上海共有104家企业内迁到安徽,其中迁到合肥的有56家,而这56家企业又有约70%选址在东城地区。
条件:交通枢纽四通八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地方经济要想快速发展,首先必须有便捷发达的交通。如果说上海企业内迁对合肥每个地方来说都是公平机遇的话,那么,便捷、独特的交通优势则是东城“独领风骚”的重要前提。
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东市区在20世纪50年代时曾被称为车站区。既然命名为车站区,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是车站集中的地方。的确,不仅合肥火车站、合肥汽车站坐落在这里,合肥最早的飞机场、水运码头也建在辖区里。
P2-3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合肥第一个工业园区为何在这里
第二章 “十里钢城”的荣光
——合肥钢铁厂的发展历程
“十里钢城”的荣耀和辉煌
这一天,毛主席来到了合钢
“小社会”中的合钢
合肥钢铁厂成为合肥唯一国家工业遗产
第三章 既“重”又“精”同发展
——记忆中的机械制造企业
安徽拖拉机厂:“江淮”赛过“东方红”
合肥胶带厂:全国首批“大庆式企业”
合肥汽车配件厂:几易其名显风流
合肥砂轮厂:新中国第一家砂轮厂
合肥矿山机器厂:较早工厂的亮丽“风景”
第四章 从“城市的记忆”到全国行业巨头
——记忆中的纺织印染企业
安纺~厂:记忆中的“里程碑”式企业
安徽印染厂:让“庐阳花布”走进人民大会堂
安徽针织厂:全国“五巨头”之~
第五章 多个“第一”书写传奇
——记忆中的电子电器企业
合肥无线电二厂:“家电三极”的创造者
合肥电机厂:唯技术,不止步
合肥电缆厂:书写一个个“传奇”
合肥开关厂:矿用防爆电器四大生产厂家之~
合肥灯泡总厂:安徽省第一只黑白显像管诞生地
第六章 超前发展与耳熟能详的广告语
——记忆中的化工制革企业
合肥化工厂:合肥财政“三驾马车”之一
合肥玻璃总厂:发展总是“超前一步”
合肥皮鞋厂:“始于足下”的精彩
合肥日化总厂:那一片神奇的“芳草”地
第七章 从“三星”耀庐州到“千万财团”
——记忆中的金属橡塑企业
安徽轮胎厂:“千万财团”企业这样“炼成”
合肥塑料厂:多个“第一”集于身
合肥制锁总厂:全省最大的制锁厂家
合肥搪瓷厂:“三星”闪烁耀庐州
第八章 “民以食为天”促内迁
——记忆中的食品制造企业
合肥好华食品厂:第一家食品厂的“味觉”记忆
合肥面粉厂:内迁合肥的杜月笙工厂
第九章 开创先河与人民大会堂中的沙发
——记忆中的家具建材企业
合肥木材厂:政策变迁的见证者
合肥木器厂:曾为人民大会堂做沙发
合肥软木厂:环保产品的“先行者”
东门白勺两个水泥厂
第十章 向东看,新瑶海——华丽转型在发展
——华丽转型再发展
开篇:东部新中心来了
综述:合肥向“东”看
建设:东部新中心将续写辉煌
附录:合肥东部新中心总体规划情况和特点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