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清剪纸研究
0.00     定价 ¥ 32.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33345150
  • 作      者:
    毛晓帅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毛晓帅,河南滑县人,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获得民俗学硕士学位、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已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艺术设计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参编著作7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清剪纸研究》研究的是长清剪纸,考察的具体问题主要是:一,长清剪纸的生存环境与历史起源问题;二,长清剪纸的传承谱系如何;三,历代传承人的个人叙事与剪纸创作;四,城市化进程中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剪纸作品发生了哪些改变,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何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文化部门和各级剪纸学术群众团体都应该抓好两支剪纸队伍的团结、协调和作者素质及创作质量的提高”③。
  八、山东民间剪纸研究
  关于山东民间剪纸的研究成果,具体说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山东剪纸的整体研究
  山曼、柳红伟较早、较全面地从民俗学的视角探讨了山东民间剪纸。山曼、柳红伟认为,研究民间剪纸,必须深入到各种民俗活动的现场。“只有深入了解民间剪纸赖以存活的现场,才能把握民间剪纸的生命所在。不然,也就只能隔岸观火,看到的最多不过是耀眼的光亮。更具体地说,民俗学工作者对于民间剪纸,第一是看它的民俗功用,就是在民俗活动中,一件作品是做什么用的。比如婚礼用的喜花,更具体地说在喜花中,是喜窗花、箱子花、饽饽花,还是面盆花等等;第二是看它的民俗文化的含义。如鲤鱼穿荷花、凤凰戏牡丹、榴开百子、五蝠(福)捧寿,剪纸的人和用剪纸的人作何解释,用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等等。打比方说,民间剪纸就像满山遍野的山花,只有在原始的山野中才能看到它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无可比拟的美丽。从山野中采摘回来,即使是带露采摘,也就不再见它的原貌,更不用说加了采摘者用心的摆布以后的情景了。”①
  《山东剪纸民俗》一书,图文并茂,生动展示了山东各地民间剪纸的艺术风貌,而且把这些民间剪纸图案的民俗功用和民俗含义说得非常清晰。作者从山东民间剪纸的用途出发,分别对人生礼仪剪纸、节日剪纸、居室装饰剪纸、纸斗花、绣样剪纸、其他用途剪纸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另外,作者还对山东民间剪纸中的故事及角色进行了解析,对山东剪纸的种类进行了初步的划分。
  张道一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山东刺绣花样剪纸,包括枕顶花、刺绣鞋样、发勒子、荷包花、肚兜花等。与那些倾向于欣赏性的窗花、喜花等相比,这些实用性极强的剪纸在用途上更广泛,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非常值得研究。①后来,张道一先生把这些珍贵的剪纸刺绣花样结集出版,即《剪子巷花样:山东民间刺绣剪纸》一书。这本民间剪纸集共展现了287幅民间剪纸花样,张先生为每一幅剪纸都做了简短而精彩的解读和说明,为我们研究山东民间剪纸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二)山东剪纸的艺术特征研究
  张丹丹认为,齐鲁文化对山东剪纸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儒家倡导的‘中和’思想影响着传统山东民间剪纸,使其具有独特的美感意象。儒家以‘仁’为核心寻求符合仁德的道德内涵,把世界看成有序的,与完整、圆满的审美形式相辅相成,产生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灵活的表现手法。所以山东民间剪纸大多是活泼有趣的形象规则地排列在画面中,形成复杂又不失规律的构图。在对称均衡中又不失山东人粗犷、热情的、义气的品格,展现出中和平实的美感。基于山东人豪迈的性格,敦实的性情,其中所蕴含的粗犷敦厚的特点,使得山东剪纸在植物、动物表现方面比其他地方的民间剪纸更具有生活气息,刻画得更具体。风格上注重敦厚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表现技巧上巧拙并用,用块来表达。”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二章 长清剪纸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 长清区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长清区的城市化建设与当下发展

第三章 长清剪纸的历史发展与传承谱系
第一节 作为生计模式的长清剪纸
第二节 王兰美与作为“非遗”的长清剪纸
第三节 长清剪纸的当下传承

第四章 长清剪纸的题材、类型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长清剪纸的纹样题材与应用类型
第二节 主题性剪纸
第三节 长清剪纸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长清剪纸的艺术嬗变
第一节 剪纸艺人民俗角色的嬗变
第二节 长清剪纸艺术创作风格的嬗变
第三节 剪纸艺人价值实现和传承方式的嬗变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