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30698407
  • 作      者:
    毛丽娟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遵循体育科学研究开展的一般次序,按照导论、选题、文献法、研究设计与质量控制、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研究成果的呈现的顺序进行系统地讨论,并对开展体育科学研究所具备的素养与规范进行了介绍。《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在行文中注重文本与图表相配合、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力求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导论
  【导读】本章在阐述科学、体育科学、科学研究、体育科学研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科学的精神、特点和功能,论述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内容、功能、发展趋势、类型和基本程序,并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和分类做了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因,并简要介绍了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程序。
  熟悉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内容,理解和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程序。
  如何正确地选择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如何开展体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体育科学研究概念
  一、 科学与体育科学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science)一词*早源于拉丁语“scientia”,其含义是指“学问”或“知识”。“科学”一词在16世纪传入中国,当时被译成“格致”,即“格物致知”。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教育家福泽谕吉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从此“科学”一词便在日本应用和传播开来。康有为在1893年将日本翻译的“科学”一词引入中国,并加以推广。此后,严复在其翻译《天演论》时,也使用了“科学”一词,为此,“科学”便取代“格致”,并沿用至今。
  到目前为止,对于“科学”尚无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不同国家的学者,对“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科学是人类智慧的*高的成果”,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则认为“科学是寻求人类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自然辩证法》中将“科学”解释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或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本质与规律的系统知识,是实践经验的结晶”。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科学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定义。人们对于科学的确切定义,虽尚未达到统一,但在“科学是人类社会现存各类知识体系的总称,涵盖了人类认识进步的一切成果”这一点上,却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正是由于人们对“科学”这一概念认识的不统一,所以才出现了“科学”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广义的科学是指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等所有科学的总称(崔岩,2014)。狭义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即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科学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体系化知识。
  上述虽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但还是不够清晰,因此下面将从3个方面来进一步对科学的内涵进行解释。
  1. 科学是系统化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系统的知识是呈现在具有逻辑性的理论系统中,借助于图书和刊物得以推广。科学知识可应用到各个领域和层次,它是教育的主题、文化的资源,也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科学知识所要说明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的知识,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事物或特殊现象。科学要排除各种偶然因素,它力求通过对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事物的共性,发现普遍的规律。科学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它通过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剔除被实践证明的错误的和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旧知识来逐渐发展(黄汉升,2015)。
  2. 科学是可以被反复验证并且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的知识科学可通过实验、观察等实证方法,来确保所获得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科学判断知识真假的标准是客观事实和逻辑法则,不符合客观事实或逻辑的知识都是错误的知识。科学是客观的,任何人只要使用相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尽管科学知识说明普遍的规律,但科学研究却是具体的。科学研究通常先将事物加以分解,然后对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后加以综合和概括。科学研究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不但要求科学研究从事者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也需要科研人员具备较好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 科学具有历史的发展性质科学一方面起源于哲学家和宗教僧侣对事物本质的思辨,另一方面起源于工农业生产的实践。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分类,到对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再到*后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认识这三个阶段。
  (二) 科学的功能
  科学有三个主要功能:技术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1. 技术功能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类摆脱了对于物质世界的被动地位。长期以来,科学主要被当作一种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技术手段加以利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一种实用性的工具。
  2. 学术功能科学家们认为,科学是一种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积累知识、传播文明、发展人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3. 社会功能科学除具有技术功能和学术功能外,还具有社会功能。科学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它首先是通过技术革命间接、不自觉地对社会产生影响,然后通过思想革命直接、自觉地促进社会变革。美国哲学家培根指出,科学能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新思想、新方法,使人们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能够协调、自觉地管理社会生活,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积极的生活方式。科学之所以具有力量,是因为它提供了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手段,人们一旦掌握了科学理论,就能将它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李艳翎等,2003)。
  科学的三种功能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基本的功能是学术功能,科学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真理,建立科学理论,但科学理论只有运用到生产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才能发挥其技术功能和社会功能,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另外,科学只有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
  (三) 科学精神
  关于科学精神,大家至今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因其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对科学精神有着不同的见解。
  1. 西方学者对科学精神的认识英国哲学家皮尔逊在《科学的规范》一书中,将科学的一些特性,如客观性、实证性、怀疑性、一致性等进行提升,并称之为科学精神。英国思想史家威尔斯曾对19世纪的整个欧洲的思想史进行了论述,其在论述中称科学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书中指出科学是一种方法,它具备严格性、公认性的特性,同时还在书中归纳总结皮尔逊观察到的科学本性,并将其具体化。皮尔逊和威尔斯通过对科学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来对科学精神进行研究,这也给后世研究者们定义“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美国的社会学家R.K.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书中将科学的精神气质定义为约束科学家的有感情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并且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成了其科学良知。其认为这些规范是被用来保证科学的制度性目标扩展被证实的知识,从而被认为是正确和有益的,是学术和道德上的规范。总结科学家的道德共识,默顿归纳出4项制度性规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这构成了科学的精神气质。美国的另一位学者托马斯?威斯曾在《全国科学教育研究会》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名为《科学精神》的文章,文章从科学方法的角度阐述了科学精神,并将科学精神定义为:是对逻辑规律的重视,对探索信息的坚持,对理论的不断追求,对结论的分析总结,对已有条件的尊重,对不断比对实验的执着,以及保持怀疑的态度。这一定义突出强调了科学精神中所蕴含的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永恒热情。
  从上述国外不同学者对于科学精神的认识中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立场、观点、研究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在科学精神的定义上产生了分歧,而科学的发展是需要存在分歧和批判的。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宽容也是科学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质之一。科学的这种宽容特质不但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而且在观点存在分歧时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这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学者对于科学精神的认识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社会,而科学精神也是从西方的近代科学中产生的。我国对于科学的认知起步较晚,“科学”一词也是在近代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交流中传入中国的。20世纪初,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科学”一词在国内开始流传起来,科学在国内的发展开始走上正轨,一些爱国学者们从爱国救国的实践中意识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在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中,国内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较为著名的当属 1922 年 8 月 20 日, 梁启超在南通发表的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演讲。梁启超在演讲中提到了“有系统之真知识,称为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称为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精神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求知识,即通过研究不同的个体而发现其具有的普遍性;第二层为求有系统的知识,在众多证据事实的基础上,研究现象所存在的因果关系,发现可以涵盖一门学科的具有必然性的原则;第三层为研究可以教人的知识,即将研究的方法向社会普及,人人都能通过该方法进行研究。
  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学精神的理解,我们可以说科学精神首先应包括怀疑精神,因为批判和怀疑是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相信前人的研究成果,但我们也要对前人的研究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因为,科学里没有什么权威,科学一旦成为一种信仰,*后很可能会变成类宗教。例如,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而量子力学又进一步颠覆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决定论观点。从这种角度来讲,科学是演进的,没有永远不变的权威,所以从事科学研究非常需要一种审慎的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其次,科学精神应包括宽容精神。科学是一种演进的、发展的过程,我们也不能用今天的研究发现去完全否定过去的研究理论,这么做太武断了,科学正是在不断的建立、推翻、再建立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后,科学精神应是一种奉献精神,是无功利的行为。人们从事科学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是喜欢科学,把它当作娱乐;有些人则是出于功利目的,可以扬名立万;还有些人则是为了探索世界未知,并以此作为精神生活的支点,希望通过寻找科学规律来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后这类人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计划,而是源于对科学的热爱。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科学研究是兴趣和好奇心驱动的无功利行为,这是科学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科学能发展到今天的主要原因。
  (四) 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是整个人类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体育科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学科,其在形成独立体系后又表现出极强的综合性学科的特点。体育科学的年轻体现在其形成独立的体系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而体育科学的古老体现在它是以许多古老而经典的学科为基础而形成的。体育科学的综合性表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涉及数十门乃至近百门学科的庞大的“学科群”(王薇,2009)。
  无论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人类总是先有实践,然后有点滴知识、初级概念,随后再逐步抽象、概括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人类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受制约于当时体育发展的程度和人类已经具备的认识能力。在古代,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认识其他社会现象(教育、军事、医疗与保健)时所获得的。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有关教育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人体科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医学、教育学、历史学的观点去观察体育,如意大利医生美尔库里亚利斯在1569年出版的《体操术》中,既介绍了古希腊体育的目的和手段,也讨论其医学效果和用途。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尚不足以使他们的观察结果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其思想更多地来自古希腊体育的研究,这些研究还主要是属于医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的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体育科学中的一大部分学科已大体上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依据医学、生物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育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体育学科发展的基本倾向。体育的某一方面的研究,虽然使人类对体育的认识在大多数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由于认识方法的局限,难以从总体上对体育的产生、作用、本质和规律等问题做出全面的解释,因而担负不起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体育这一历史责任,体育科学体系也无从建立。同时,已形成的学科间在语言上、方法上互不相通,使研究者往往把自己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导论\1
第一节体育科学研究概念\1
第二节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内容、功能及发展趋势\10
第三节体育科学研究的类型\15
第四节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21
第五节科学研究方法与体育科学研究方法\25
第2章选题\134
第一节概述\134
第二节选题前的准备\35
第三节选题的价值\38
第四节选题的可行性\40
第五节选题的命名\41
第3章文献法\44
第一节概述l44
第二节研究过程\49
第三节具体方法\57
第四节文献综述\67
第4章研究设计与质量控制\81
第一节研究设计\81
第二节抽样\87
第三节信度\99
第四节效度\104
第5章调查法\111
第一节概述\111
第二节问卷调查法\116
第三节访谈法\130
第6章观察法\141
第一节概述\141
第二节观察法的分类\145
第三节观察法的程序\147
第7章实验法\160
第一节概述\160
第二节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166
第三节实验误差控制及实验的效度\169
第四节实验设计方法\172
第8章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180
第―节概述\180
第二节定性研究资料分析\183
第三节定量研究资料分析\191
第9章研究成果的呈现\209
第一节学术论文\209
第二节学位论文\218
第三节期刊论文\219
第四节报告交流\221
第10章体育科学研究素养与规范\225
第一节科学素养\225
第二节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素养与能力\226
第三节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228
第四节科学研究与伦理问题\230
第五节学术规范\23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