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对“应该”说不——做自由绽放的女子
0.00     定价 ¥ 5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2513587
  • 作      者:
    周慕姿
  • 出 版 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慕姿

心理咨询师,心曦心理咨商所创办人之一,个案咨询时长5000小时以上。

2017年诚品畅销榜冠军、金石堂“十大影响力好书”、博客来年度畅销榜第二《情绪勒索》作者,“TEDXTAIPEI”主讲人之一。

她致力于心理研究和写作,对于人们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希望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困境产生的原因,以及相信自己有摆脱困境的能力。

她确信: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若我们能以“真实的自己”面对生命,我们就能挣脱无形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展开
内容介绍

每个女性心里都有一座名为“应该”的牢笼,囚禁着自己,也监督着其他女性。

.女孩:我应该端庄、温柔,说话的声音不能太大,动作不能太粗鲁……

.妻子:我应该下班后赶回家给丈夫做饭,虽然我好累……

.儿媳:我应该初三再回娘家,因为小姑初二回来,我得帮忙……

.妈妈:我应该好好照顾孩子,即使工作已经让我疲累到崩溃……


身为女性,对这些场景一定不陌生。

我们在一张巨大的监视网中,无法逃脱这些“应该”,只能忘记自己原来的样子,也忘记自己想要什么。

当关系中充满勉强与害怕,爱就无法存在了。摆脱用“应该”监督自己、监督别人,我们的同理心和爱人的能力才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我们真正尊重自己时,才能活出自由绽放的人生。


展开
精彩书摘

苦命女人


阿琴坐在椅子上,絮絮叨叨地诉说着她一直以来的委屈。

“你知道我丈夫有多过分吗?两个孩子平时几乎都由我带, 他每天都说工作忙,我从早到晚都见不到他的人影。他假期陪孩子玩一会儿,拿点儿钱回家,好像就尽到父亲的责任了。他有工作,我也有工作啊!我每天急急忙忙下班接孩子,回家给孩子和婆婆做饭。他一回家,就跷着二郎腿,一点家务都不做, 还说他们家男人是不做家务的。婆婆一天到晚都在挑剔我哪里做得不好,如果我跟丈夫抱怨,他就索性很晚回家,婆婆还会冷言冷语地说,就是因为我不够贤惠,丈夫才都不回家……丈夫不管孩子,只好我管。婆婆只会宠着孩子,阻止我管他们。几天前,孩子又不写作业,一直玩。我真的受不了了,就骂了他们一顿,结果孩子居然说我很凶,奶奶就不会这样。我听后就崩溃了。为什么我为这个家牺牲、付出了一切,却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感激,换来的反而是抱怨、嫌弃。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

大家可能对阿琴的故事感到熟悉,这样的“苦命女人”并不少。

在电视剧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女主角:

她可能是女儿、儿媳妇、妻子、妈妈,吃尽苦头、受尽委屈,为身边的人奉献一切,却仍然被抹黑、被欺负。但她不生气, 也没有放弃,依旧努力地生活,照顾其他人。

看剧的人都觉得她笨,都对“坏人”恨得牙痒痒。三百集后, 坏人“终于得到报应”,这个苦命的“好人”终于有机会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但是,“苦命女人一直忍受各种委屈,最后苦尽甘来”这样的结局,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会出现呢?

实际上,我们身边的苦命女人,可能不像电视剧、电影中演的那样,有机会“平反”,所受的委屈能被看见。她们的委屈很多时候是没人知道和看到的。于是,她们絮絮叨叨,在有人能听、她们能说的时候,把委屈一点一滴地说出来。

只是不知为何,她们的诉说变成了抱怨。

当无人看见她们忍受的委屈,她们自认为被不公平地对待却不能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得到一个“幸福、快乐的结局”时, 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成为很委屈、爱抱怨的人。

从事咨询工作后,我发现,很多成年女性的特质都非常相似。她们可能原本受不了自己原生家庭中苦命女人的抱怨,所以逃了出来。但不知为何,自己后来也成了苦命女人。

这让我重新思考:这种重复的循环真是个人化的吗?是否有一种心理情结,让苦命女人的形象产生,并世世代代承袭, 让她们的故事不停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针对女性的“缠足” 是否在她们的无意识中束缚她们的生活,使她们无法抵抗,却又痛苦不堪,只能用抱怨来让自己好过些?

而苦命女人究竟经历了什么?又有怎样的特质呢?


忍得了委屈,期待苦尽甘来

阿玉每天早出晚归,不停地工作着。丈夫染上赌瘾,似乎就注定了阿玉的命运是悲惨的。

逢赌必输又不甘心的丈夫,将工作收入都奉献给了赌博。没钱的时候,他还会跑回来跟阿玉要,把阿玉娘家给她的嫁妆都挥霍光了。

刚生完孩子的阿玉万不得已,只能将不足月的孩子和两岁大的女儿托付给婆家,自己到工厂做日结女工。工作了一整天, 阿玉终于拿到了薪水,正为孩子的奶粉钱有着落而开心时,丈夫居然趁她不注意,把钱偷偷拿去赌博。想想就知道,他又输了。

于是,阿玉每天不停地重复这个让她痛苦的循环:赚钱—— 拿薪水——将钱偷偷藏起来——大部分钱被丈夫拿走。为了这个家,阿玉辛苦工作,回家就照顾两个孩子,只盼望有一天,丈夫能够良心发现。

阿玉把自己对未来的寄托都放在一双儿女身上,希望有一天,他们长大成人后,女儿可以嫁个好人家,儿子能够出人头地。这样,她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后半辈子也有了依靠。

在许多电影、电视剧,甚至日常生活中,“女人典范”,也就是某种传统女人的形象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她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得了委屈,忍得了苦;努力奉献、牺牲自己的一切,只求顾全大局,顾全每个人的需求,并期待苦尽甘来的一天。

她们可能一直被欺凌、被压迫,却总默默忍受不当的对待, 继续将“吃苦当作吃补”。

她们身边的“坏人”总是过得很快活,恣意用她们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那些快乐的结局对于这些女人而言,只存在于童话故事中。


不能“生气”

在研究生时期的“情绪心理学”课堂上,老师与我们讨论“情绪”时,分享了一个现象观察——情绪其实也有性别差异。

社会能让男性展现的情绪似乎多半是“愤怒”。因为“愤怒”是有力量的,不会看起来很脆弱,符合社会对男性要坚强、有力量的期待。

当然,男性不展现情绪也可以。“男儿有泪不轻弹”,男性似乎不被允许有脆弱的空间。

一个总是哭哭啼啼的男人,不会让人感觉可信赖;但一个硬汉若因为被欺负而“愤怒”,起身有力地反抗,最后红着眼眶稍稍表现一点“铁汉柔情”,就很可能会引发大家的认同,甚至触动大家内心深处的温柔。

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多半是“温柔体贴”“察觉他人的需求”“照顾他人”。很多人不希望女性“凶悍、有力量”,但允许女人表现出脆弱。“哭得梨花带雨”“难过”是女性被允许表达的情绪,但“愤怒”“生气”不是。女人生气就是“河东狮吼”“泼妇骂街”,这样的女人就是“悍妇”。

一个女性受了极大委屈,例如遭受暴力、性骚扰,甚至性侵,成为受害者,如果勇敢地起身表达自己的愤怒,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她就并未扮演好传统的哭哭啼啼又害怕的“受害者形象”。因此,这种能够出来维护、争取自己权益的女性, 反而很容易被抹黑、被声讨,一些人甚至会说“她应该也有问题……”。

女性生气是不被鼓励的,甚至会被责骂、贴标签。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慢慢习惯拼命忍耐,忽略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即使觉得委屈、痛苦,她们也仍然忍耐着,做着“应该”要做的事——当个好妻子、好儿媳。

 身为女性,她们似乎就“应该”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一切, 习惯这样的压迫,她们的感受好像就“应该”被忽略,因为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她们不能生气,不能为自己争取权益,不能说“我不要”,不然别人就会对做妈妈、儿媳妇、女儿、妻子的人说“你没有尽到女人的责任”。

在传统观念下,很多女性显然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心怀很多委屈,继续忍耐、顺服。

在这样的压迫下,会发生什么事?


展开
目录

自序 他们都在说“应该”,但我只想要“尊重与爱” 

前言 是什么“束缚”了女人的心? 

第一章 “应该”的女人 

苦命女人 

    忍得了委屈,期待苦尽甘来 

    不能“生气” 

    在压迫中没有选择,只能认命 

    从被压迫者转为压迫者:媳妇熬成婆 

以“过来人”身份教你如何“取悦”男性与社会


第二章 “应该”的传承 

听话温顺、善解人意、压抑表现的,才是好女 

重男轻女:削弱女性的自我价值 

    自我牺牲理所当然 

    努力获得别人的肯定 

权威情结:“被肯定的需求”与“讲究和谐、顺从的训练” 

    希望通过成功,找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 

    照顾好别人后,才可以做自己 

    习惯顺从权威,隐藏愤怒 

身体意象的追求:要性感,也要守贞 

    崇尚好身材、好长相 

    害怕自己的身体引来他人的目光 

情绪技巧训练过程 

    察言观色:在意他人的感受与评价 

    情绪界限模糊:承担他人情绪责任,过度在意和谐 

    取悦与顺从:学会习惯内心的委屈 

    降低自我需求:害怕罪恶感与羞愧感 

    默默羡慕、嫉妒与比较:不相信自己是好的 

    嫉妒与羡慕的不同在于“独占性”


第三章 “应该”的爱情 

在亲密关系中追求自我认同 

    进入亲密关系就失去自我 

    通过得到爱确定自己的价值 

追求全心全意只为爱情 

    进入亲密关系后难以离开 

    认为不被爱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要求无条件地包容 

    想让对方成为无条件地爱自己的“父母” 

    用婴儿的方式索求爱 

被迫爱上性侵者的女孩 

    是霸气、情不自禁的爱,还是侵犯 

    长期得到的是不尊重自己意愿的爱 

    被污名化却难以发声 

    用爱来消除羞愧感 

浪子回头金不换:女孩的自我牺牲 

    和这样的男孩在一起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把自己最想要的爱与照顾给对方 

    通过牺牲与奉献,感觉自己是特别的 


第四章 “应该”的婚姻 

结婚,是让社会接纳的关键 

婆媳问题:做儿媳妇应该知本分 

    不得不尽的本分 

    创伤代代相传 

    婆媳问题是母子问题、夫妻问题的一环 

等待不回家的男人 

    需要爱,却不能任性 

    重演童年剧本 

离婚等于失败 

进入婚姻的女性面对的束缚 

    去性化 

    好好照顾家中的每个人 

    争取家庭地位:生男孩 


第五章 “应该”的妈妈 

成为一个好妈妈,为孩子牺牲一切 

    背负好妈妈的压力 

    要求孩子弥补自己 

为了顾全大局,牺牲自己与孩子的感受 

空虚人生的代价:孩子要为妈妈的人生负责 

    为了孩子承受辛苦与委屈 

    习惯得到孩子的支持与回应 

    学会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 

“消失”的另一半,造就强势的妈妈 

    为了保护家庭与自己变得严厉、挑剔 

    用掌控破除匮乏感与不安 

纠结的母女关系 

    妈妈形塑女儿的自我 

    妈妈成为“被压迫的典范” 

    女儿成为“情绪配偶” 

    用孝顺的规矩要求女儿 

    和女儿成为竞争对手 


第六章 “应该”的关系 

复制母亲的方式对待另一半 

受制于他人目光的男人:忽略妻子的感受与需求 

    不被允许表达脆弱,可能无法拥有美好的亲密关系 

    男人婚后仍是“儿子”:冲突再现 

    丈夫成为压迫妻子的代表 

父女关系:权威情结的养成 

    女儿的第一个权威 

    父亲的女儿:想达到父亲的期望,又反抗父亲的标准 

    被索取亲密关系的女儿 


第七章  对“应该”说不:做自由绽放的女子

觉知:丢掉你的“裹脚布” 

    女性的价值不取决于婚姻 

    列出捆绑你的“应该”与“一定要” 

    列出家庭传达给你的价值观 

    列出周围的人对你的角色期待 

    面对你的罪恶感,列出你的负面信条 

找回自己 

    独处——练习和自己相处 

    理解、接纳你的各个面向与情绪,做自己的理想父母 

    倾听内心真正的声音,建立自己的标准 

    学着照顾、取悦自己 

    学会安抚习惯性的罪恶感,建立界限 

展示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培养平等关系 

    练习表达自己,发展真实的自我  

    同理自我与他人,并设立情绪界限 

    保持自我:经济、心理独立 


写于最后 鼓起勇气,对“应该”说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