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雅活 七条小巷:一座城市的美术馆(知名摄影人阮义忠、陈小波、左靖等诚挚推荐)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9843159
  • 作      者:
    傅拥军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何谓“在地艺术项目”?“就是一群有点想法的人来到一个有点意思的地方,以艺术的名义搞点事情”——这是本书作者傅拥军给出的定义。自2017年以来,傅拥军受邀策展的“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的实质,就是基于这一定义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除了常规的静态影像、影像装置等作品的呈现,傅拥军与“七条小巷”工作坊成员还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点子:组织小巷居民一起写诗,展出,在网上征集朗诵音频;为每条小巷做一份小巷画报,讲述平凡的小巷故事,让小巷居民登上画报封面;为每条小巷拍摄一部纪录片,由小巷居民本色出演,记录原汁原味的小巷生活,并在当地电影院上映;开启“影像教育计划”,将摄像机交给小巷居民甚至孩童,让他们捕捉自己眼中的美景;复兴当地最古老的照相馆,展出馆中的老照片、老物件、玻璃底片等,为黑白老照片上色……而这些点子都是摄影师在与小巷居民接触的过程中临时想到的,最后大胆实施,都得到了不错的反响。这些过程在书里都有真实的记录,再结合摄影作品来看,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因此这本书不单单只是一本摄影作品集,而是小巷居民深度参与的创造性成果。相比被动地摆拍,这种摄影对象掌握更多主动权的摄影作品,给观者的感觉会更真实、更接地气,这也是“七条小巷”项目深受业界认可的原因所在。相信“七条小巷”——不管是项目本身,还是这本书,都将带给当代摄影师、策展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
作者简介

傅拥军,摄影师、策展人、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硕士生导师。主持的《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课程入选首批国jia级一流本科课程。曾从事媒体行业18年,摄影作品曾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策展项目多次在丽水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节上获奖。著有《那么西湖》《梅林村——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影像档案》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知名摄影师、策展人傅拥军的策展项目“七条小巷”成果的首次书面呈现,也是一本展览艺术作品集。七条小巷分布于浙江丽水老城区,是当下新中国老城区现状的一个样本。2017年以来,作为“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策展人,傅拥军带领团队深入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与居民充分互动,指导居民自主拍摄照片和纪实短片,制作家庭手工书;鼓励小巷居民参与创作《小巷画报》、《小巷诗集》以及小巷纪录片,并在小巷展出和上映;还开启了“影像教育计划”“真吾照相馆复兴计划”等,帮助小巷恢复昔日活力……最终呈现了一场专属于七条小巷的艺术展览,并在日渐疏离的小巷生命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本书真实记录了这一过程,并结合摄影作品和口述实录,讲述小巷人物的平凡故事,还原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意在留下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人文温度的小巷档案。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令人惊艳的出版物,透过摄影,专业人士与老百姓擦出火花,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变成温暖的影像、感人的文字、幽默的装置。于是乎,七条小巷变成了美术馆,而这位高明的魔术师就是傅拥军。

——(阮义忠 摄影师、摄影评论人)


在中国影像策展史上,“七条小巷”定会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小巷里那些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人,因为一个特殊的展览,他们的生活、命运以及记忆突然与艺术有了关联。

——(陈小波 影像学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摄影在这里成了联结创作者和对象的一种具有温度的媒介,这种温度就是日常生活的温度。作品诞生于七条小巷,并留在了七条小巷,为七条小巷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傅拥军和他的团队,在雕塑小巷时光的同时,也被小巷雕塑,成为此的礼物。

——(左靖 策展人、乡村工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为每条小巷做一份小巷画报



在工作坊开始的时候,我向学员们强调了一个关键词:礼物。

我说:“我们要抱着送礼物的心态去做这个展览。这个展览做得好不好,做得成功不成功,不是由专家说了算,不是由评委说了算,而是要看小巷居民喜不喜欢。如果小巷居民喜欢我们这个展览,那么这个展览就是成功的。”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我安排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让20多位学员走进小巷居民家里,陪居民一起看电视,还要在他们家“混吃混喝”,并且必须要拍下照片发到我们的群里。如果谁没有做到,我们就要罚款50元。当然,没有人因为这个事罚款,大家都做到了。我们利用与居民一起看电视的机会,接触了很多小巷居民,快速拉近了与他们的关系,也挖掘到了很多的故事。

我们设计了很多让小巷居民参与的活动,比如对居民开放“蓝晒摄影工作坊”。一对父子这一辈子从来没有“手跟手”放在一起,因为蓝晒这个活动,必须要在太阳下晒18分钟,后来他们得到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这位父亲说:“如果不是这个活动,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和儿子的手接触这么长时间。”

在泰山弄,摄影师周伟平遇到了退休老师何杏仙。第一次走进何老师家时,便感受到了她与生俱来的温和。她对外来者没有一丝防备之意,还拿出了整箱整箱的物件让摄影师拍照。

一件件精美的、透露着孩子气的物件是何杏仙珍藏了50年的礼物,都是她曾经的学生们送给她的。住在泰山弄10号机关大院里的她,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当了50多年的教师,早已桃李满天下。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她,时时不忘学生,懂事的学生们也很喜爱她。50年后,当她再把这些礼物拿出来时,它们丝毫没有变样。我想,这也和她永不变样的教书育人的心一样。

在何老师的教师生涯中,最令她骄傲的事是她帮助了一名贫困学生。她号召学生捐款,帮助他维持学业。从此,这名学生跟何老师成了朋友,只要一回家,就会来找何老师。他还在日后的一次同学会上写了感谢信给何老师,信中字字入心,令人感动不已。

从前,泰山弄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像巷里紧密相连的房屋一样。而如今,由于城市化对古巷的冲击、科技进步带来的交流上的便利等因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了。

于是我们在巷子里开设了一家“泰山照相馆”,免费为居民拍照,并把照片送给他们。有了这家照相馆后,居民们逐渐敞开心扉,很乐于接纳我们,也很愿意让我们拍照,让我感到我们根本不是第一次见面。更让人欣慰的是,居民们从此有了一个聚集在一起的场所,有了往来的理由,建立起了更加亲密的关系。我想,这也是我们送给他(她)们最好的礼物。

很多的老城区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慢慢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就想要为七条小巷做一个有温度的影像档案。这个影像档案的最终呈现是一个纪录片和一份画报。

我们为这七条小巷各做了一份画报,让从来没有机会上报的小巷居民登上了小巷的封面,让他们的故事被刊登在小巷画报上。小巷里有一位行事低调、不为人知的抗战老兵,当看到自己的肖像和故事刊登在画报上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这个小巷画报到底受不受居民喜欢呢?我们是每家每户发行的,发行的第二天早上我起床特别早,来到小巷里面翻遍了所有的垃圾桶,为的是看一看小巷居民会不会把这个画报扔掉。还好,那天我没有找到一本画报,所以我觉得大家还是蛮喜欢这个画报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小巷肖像

第二章 小巷诗集

第三章 小巷空间考

第四章 小巷里的影像实验


帮小巷居民收集整理家庭影像

为每条小巷做一份小巷画报

小巷纪录片在电影院上映

真吾照相馆复兴计划

小巷影像教育计划

小巷童年

小巷植物志


第五章 小巷口述


李记包子店:其实我们不姓李

庆元油菜锅: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要更拼

杨顺英:我一生漂泊流浪

金德水:我身上的枪眼就是日本人打的

网络主播“星冰乐”:我尽可能做个知心小妹妹

唐丽琴:我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陈华强:随时随刻都想她

范美翠:孤独和寂寞是我的朋友

应友平:家住刘祠堂背


第六章 小巷访谈


谭秋民,一位持续十年关注小巷的本地摄影师

罗楚卉,一位连续两季参加“七条小巷”工作坊的学员

腾讯谷雨计划 | 社区里来了摄影师:让我们从此有关系

丽水摄影节官方媒体专访(2017年) 傅拥军:给小巷居民送礼物

丽水摄影节官方媒体专访(2019年) 傅拥军:为小巷居民做点事

 

后 记 让我们真正有关系

补后记 我是一个“田野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