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0.00     定价 ¥ 59.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11541882
  • 作      者:
    [美]玛莎·斯托特(Martha Stout)
  • 译      者:
    吴大海,马绍博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樊登推荐!变态心理学经典著作,畅销十年不衰,

精确还原反社会人格者的隐藏面目,哈佛医学院精神病专家帮你辨认身边的恶魔,远离背叛与伤害。


展开
作者简介

玛莎·斯托特博士(Martha Stout, Ph.D.)

 

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著名的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McLean Hospital)接受专业训练。

斯托特博士拥有多部著作,被福克斯新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KABC电台及其他许多广播节目介绍和报道过。


展开
内容介绍

连环杀人犯

杀死老人的保姆

荼毒生命的恐怖组织

疯狂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

 

为金钱而结婚、不关心孩子的男人

心怀怨恨、给邻居找麻烦的老妇人

性侵女同事、犯欺诈罪的公司总裁

通过欺骗病人来打击同事的心理医生

 

这两群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他们都是反社会人格者!

 

杀人犯、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人身上明显的暴力特征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让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他们是反社会人格者。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也分辨不出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他们通常不会公然违法,所以法律拿他们没什么办法。他们以普通人的面目隐藏在你周围,随时可能伸出魔爪,毁掉你的生活!

 

作者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专家,专门为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提供治疗。25年来,她治疗过数以百计的成年人,他们大多数都遭遇了反社会人格者的控制或心理摧残。这些施恶的人可能是陌生人,但更多的是受害者的父母、长辈或兄弟姐妹。

 

本书取材于作者多年的咨询实践,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反社会人格者的真实案例,深度剖析其三大特征:魅力十足、追求刺激、无同情心。更重要的是,本书要告诉善良的人如何辨认反社会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护,防止被操纵与伤害。

 

有无良知是正常人和反社会人格者之间的区分标准,本书也重点探讨了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两个令人欣慰的事实:

1.缺乏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往往走向自我毁灭;

2.提升道德和良知,才能让生活更加幸福。


展开
精彩书评

    从一个极具毁灭性且自私自利的主管、一个冒牌心理医生,到一个卑鄙的老太婆,再到斯托特医生的一位女患者的杀人犯父亲,这些案例在真实的叙事过程中极具说服力……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必读好书。一定要买! 
  —— BookAuthority.com 
  本书对反社会人格及其日常表现做出了一番卓越的哲学审视……斯托特用文字刻画出的场面非常震撼,那些遭遇讨厌邻居或同事的读者或许会发现自己正在密切留意作者给出的反社会人格行为清单,以及应对策略。该书内容发人深省,而且文笔有出乎意料的抒情之美。 
  ——《科克斯书评》 

  作为一名执业心理医师,斯托特见过太多生命被少数无良之人伤害的案例,所以她决定站出来提醒“善良的人们”。本书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她号召并呼吁有良知的人们提高警惕,以便识别身边那些残酷无情之人。 
  ——罗布 米切尔,《波士顿先驱报》 

  这本书就像是在治疗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惊悚: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但)玛莎·斯托特博士表示,这并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在这本极具争议的新作当中,斯托特断言,反社会人格者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共情能力……斯托特还详细描述了反社会人格者如何摧残和报复无辜的人们,例如他们会为金钱而结婚,中伤和构陷同事,或是仅仅以扰乱他人的生活为乐。 
  ——萨拉 埃尔克,《沙龙》网络杂志 

  有些人做起事来毫无道德顾虑,他们的良知生来就是睁眼瞎……在斯托特的描述中,一些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士只是为了蛊惑同事就可以讲出伤天害理的谎言……一些权*人物仅仅为了缓解无聊就会欺骗、诱惑乃至谋杀他人,而这就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心智常态。该书是一本实用指南(也许会让人感到震惊),能够帮你辨识出毫无良知之人……(而且)它对我们绝大多数人天生具备的共情心态做出了肯定,非常鼓舞人心。 
  ——玛莎 贝克,女性月刊《奥普拉杂志》 

  斯托特的这本书对良知做了深入研究,并且精心地将其概念化,发人深思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她的发现——良知来自爱——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了解的。 
  ——玛丽 皮弗博士,《给年轻心理医师的27封信》和《拯救奥菲利娅》的作者 

  斯托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反社会人格者,即那些毫无良知的人的全新视角……(她)给出了自我防卫措施——“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除此之外,她还提供了一个可以展开激烈讨论的话题——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琳恩 F. 马克斯韦尔,《图书馆杂志》 

  当斯托特朝着探索良知本质的方向迈进时,反社会人格话题的启发性依旧在增长……斯托特的结论是:“非常简单,我们被设定为服从权*的人,甚至违背了自己的良知。” 
  ——埃米 芬奇,《波士顿凤凰报》 

展开
精彩书摘

  超级斯基普
  斯基普就是一位反社会人格者。他没有良知,没有基于对他人情感依附的义务感。而他日后的人生(稍后我们会谈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让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正如我们难以想象如果自己毫无良知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所以你也很难凭借想象构建出这类人的准确形象。这类人毫无道德之心,而且对他人漠不关心,那他最后的下场是被孤立在社会的边缘吗?他一直在威胁他人,怒骂他人,做出种种虚假浮夸的表演,这些都是因为他缺少最基本的人性——良知吗?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斯基普长大之后变成一个杀人凶手。他最终或许会为了钱杀死父母,或许自杀而死,或许被关进一家戒备森严的监狱。这些事情听上去都很有可能发生,但实际上却没有。斯基普依然活得好好的,他从来就没杀过任何人,至少没有直接动手,而且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过任何一所监狱。相反,他在继承父母的财富之前,就已经飞黄腾达、事业有成了。如果你在餐厅或街头遇见他,你看到的很有可能是一位整洁得体、一身高档商务西装的中年男子。
  这怎么可能呢?他恢复成正常人了吗?他改过自新了吗?都没有。事实上,他变得更加糟糕了。他变成了超级斯基普。
  斯基普靠着他还说得过去的成绩、非凡的魅力以及家族的影响力,果真进入了马萨诸塞州那所很棒的寄宿学校,他的家人如释重负,一方面是因为那所学校接收了他,一方面是因为斯基普的离开可以相对减少他对家人生活的影响。斯基普的老师仍然觉得他很有魅力,但他的母亲和妹妹都明白斯基普很爱操纵人,都觉得他有些可怕。克莱尔有时候会说“斯基普的眼神很诡异”,母亲此时便会给她一个悲伤无奈的眼色,仿佛在说“我不想谈这件事”。绝大多数人外人看到的只是斯基普那张英俊的面孔罢了。
  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斯基普父亲的母校(也是他祖父的母校)接受了他的申请,作为派对明星和少女杀手,他一跃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在以拿惯了的平均为C的成绩大学毕业后,斯基普进入到一所没有什么名气的研究院读MBA,他选择读MBA是因为他盘算着自己能够轻松掌控商业世界,而且还能用与生俱来的本领娱乐自己。斯基普的成绩并没有起色,但他魅惑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终生技能却有了不少的长进。
  斯基普26岁时加入了Arika公司,这家公司生产开采金属矿石所用的爆破、钻孔和运载设备。斯基普在所有关键时刻都会展露他那湛蓝的双眸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的微笑,在他的新老板们看来,斯基普在激励销售代表、影响人脉的方面有着魔力一般的天赋。对斯基普而言,他发现操纵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并不比小时候怂恿蒂姆去南卡罗来纳州替自己买鞭炮难多少。当然,他撒起谎来也是越来越从容,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而又简单。更棒的是,受长期无聊困扰的斯基普非常享受快进快出的冒险所带来的压力感,而且他更乐于冒一些没人敢冒的大风险。进入这家公司未满三年,斯基普就已经去过智利勘探铜矿,也去过南非勘探金矿了,他的成绩让Arika公司最终成为全球第三大矿井与露天矿坑采矿设备供应商。Arika公司的创始人(斯基普私下里认为他是个笨蛋)非常赏识斯基普,所以送给斯基普一辆全新的法拉利GTB作为“企业的赠礼”。

展开
目录

赞誉
作者的话
导言 让我们设想一下 001
第1章 第七感 021
良知是什么 024
良知发展史 030
良知与超我 037
第2章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 042
超级斯基普 046
一场游戏 050
反社会人格者知道自己具有反社会人格吗 058
第3章 当良知沉睡时 062
道德排他 065
皇帝的新装 070
当良知划定界限 076
服从占六分,良知占四分 081
第4章 世界上最好心的人 083
烟雾弹 090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097
第5章 良知为什么是半盲的 103
反社会人格者的招数 105
煤气灯下 113
如何不让良知被蒙蔽 119
第6章 如何辨识残酷无情的人 124
可怜的洛克 131
第7章 无罪感的病因: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143
抚养方式 152
文化影响 159
冷血杀手 163
第8章 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 166
良知约束对那些毫无罪恶感的人有什么作用 185
尾声 193
第9章 良知的起源 194
海因茨困境 202
性别与文化 207
连接全球的纽带 211
第10章 伯尼的选择:为什么拥有良知会更好 214
赢的失利面 215
仅仅是无聊而已吗 218
“良知过剩” 225
第11章 土拨鼠日 232
第12章 良知最纯粹的形式:科学赞成道德 24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