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家国:协和战疫相册故事
0.00     定价 ¥ 169.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17320467
  • 作      者:
    北京协和医院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家国:协和战疫相册故事》讲述的是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在支援湖北武汉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感人故事。疫情发生之初,协和医院闻令而动,先后派出186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从起初物资匮乏到想尽一切办法在48小时内组建重症监护病房;从50岁教授痛哭流涕到92年博士后在战场中快速成长;从晴空中的草坪思想交流会到晚霞中的阳台歌会……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阐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书中所记录的抗疫英雄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了新时代的抗疫先锋队勇于担当、敢打硬仗,置生死度外、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本书作为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建学习故事读本,适合家庭收藏保留抗疫纪念,也适合向全国各界工会读者、基层党组织推荐阅读。

本书撰稿人陈聪,新华社国内部央采中心科技采访室记者。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新闻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出色完成战地报道,全程参与黄大年、钟扬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报道。参与采写的《生命,为祖国澎湃——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获2017年新华社精品报道、社级优秀新闻作品、新华社总编室通报表扬等十多项奖励。报告文学《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好书”。撰写脚本并出镜录制的微视频《奋斗者的答卷》获得亿次点击量。在2014年全国首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位列全国前20名,并入选巡讲团。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讲述的是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在支援湖北武汉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感人故事。疫情发生之初,协和医院闻令而动,先后派出186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从起初物资匮乏到想尽一切办法在48小时内组建重症监护病房;从教授滑倒在污染区头破血流到紧急情况下科主任来不及穿隔离衣毫无防护地进入污染区进行抢救;从50岁教授痛哭流涕到92年博士后在战场中快速成长;从遗体告别仪式到尸检前后;从三更半夜与国外医生经验分享到国务院发布会上男神女神的精彩汇报;从讲述武汉三镇历史到感染一名民进党派人士迫切想要加入共产党组织;从晴空中的草坪思想交流会到晚霞中的阳台歌会;从“烽火连三月”中的家书到孩子们的画作……无一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讲述了经过百年洗礼的协和人、协和情。

展开
精彩书摘

武汉,我们来了!

 

第一批北京协和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员们抵达武汉时已 是夜幕降临。

此时的武汉,已经被按下“暂停”键。

一位身在武汉的博主记录说:“楚河汉街一直是武汉旅 游必去的一个商业街。这里像北京的三里屯、成都的太古 里、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南京路,繁华、复古、潮流…… 此时,商家关门,空无一人。大街上最多的仍是在送外卖的 快递员,戴着口罩,骑着车,看着手机,看着路……”

这是这座城市最安静、也最汹涌的一天。在互联网上, “武汉”一跃成为热度最高的词汇,大量滚动的信息不断刷 新着这座城市的进行时,也刷新着中国抗疫的进行时。

医疗队员们从机场前往驻地酒店,昔日繁华喧嚣的白莲 大桥上空无一人,只有瘦枯的树枝在微风中摇曳,远处山影 苍茫无边,静谧让周身的空气显得凝重。此时,整个医疗队 陷入静默,大家都感觉到了肩上的重担。

他们是危难之际的逆行者——在阖家团圆的日子,匆匆 告别家人、收拾行囊、奔赴武汉。或许有些许的紧张、担忧 和不舍,但他们的请战书上记录着他们的赤诚!心里装着国家的重托、人民的期待,无论困难多大,一定要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他们也是义不容辞的战士——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护佑人民健康是医者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有需 要、人民有需要,协和人便义无反顾。

他们在沉默中默念着:这场艰苦的战斗,我们准备 好了。

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外,整个院区被大雪裹挟着,给这座静静矗立的医院平添了几分悲壮。一道栏杆封闭了通往医院的去路 , 栏杆上挂的抗疫条幅,已经被大雪压弯。 进入院区,四处寂静。目之所及,只有寥寥数人行走在 院子里。等待他们的,除了灰蒙蒙的天空,只有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里,就是他们抗击疫情的战场! 此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医疗队员们的心里明白了:我们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中国力量!

——武汉,我们来了!

 

 

张抒扬的故事:

将中国医学坚强力量的旗帜 牢牢插在抗疫主战场

 

 

2020 年2月7日,张抒扬带领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国家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时,看到这么多患者等着病床,收入院的病人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饶是身经百战的协和专家们也生出 “招架不住”的无力之感。

此前,21 人的首批协和医疗队员已经在新改建并立即投入使用的重症加强病房里“扛”了 48 小时。当晚 7 点,142 人的大部队就开始分房间、开展集训,而第一班接班的医护人员此时已赶往医院,于当晚 9 点正式上岗。

“到武汉之后,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让大家从最初的混乱状态走向有序的工作。”张抒扬说,“这样一支多学科的团队要形成合力,不是靠个人,是靠集体的智慧。”

从建立核心组,到建立三级查房制度和工作清单管理方法,从“到病人床旁”,到“包床到人、包床到组”,把“三基三严”做到位,在张抒扬的带领下,协和医疗队将中国医学坚强力量的旗帜牢牢插在了抗疫主战场。

“能用的办法都上!”在张抒扬的靠前指挥下,医疗队员把所有治疗手段关口前移,强化整体医疗、整体护理,医护配合以及相互补台,全力保障病人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支持和对 症治疗,为病人免疫力的恢复和病情的逆转争取时间和机会。

经过医疗队员的艰苦努力,重症加强病房里的救治情况发生积极向好变化,越来越多的危重症患者成功拔管并转到普通病房。

3 月 17 日上午 8 点,张抒扬坐上班车,与队员们一起向医院出发。在车上,她依然如慈母一般,一边嘱咐队员们要穿暖和,注意防护不放松,一边仔细检查和整理每个队员的行装。 9 点,张抒扬主持重症加强病房每日早交班。她和严晓伟、李太生、刘正印、周翔、秦岩等专家一起,仔细倾听二线值班医生对夜班情况及各医疗组长对本组病人的详细汇报,以临床医生的敏锐洞察力,不时打断汇报,对每一条蛛丝马迹深究到底。对于每个病人的治疗过程,她不仅了然于胸,还和大家一起分析评价治疗效果及调整治疗方案。当说到一位患者因为考虑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张抒扬仔细核对血浆置换治疗后每一个抗体指标和临床症状的变化;当说到一位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而临床没有出血表现,她敏锐地指出一定要进行骨髓穿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当说到一位患者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她立刻提醒注意避免低体温…… 10 点,在完成早交班后,张抒扬和专家们一起穿好防护用品,进入“红区”查房。在床旁,她不仅仔细听取主管医生、医疗组长的汇报,而且一定要亲身为病人查体,查看呼吸机参数、生命体征、患者化验、医嘱后才对病人的治疗发表意见。对于神志尚可的患者,她一定会多留一留,与他说说话,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反复鼓励患者:“你真棒!你会好 起来的!你的家人都在等你回家!”

“回家”,是一个具有神奇“药力”的词语,在没有特效药的时候,在医学技术的尽头,爱与留恋、安慰与鼓励往往成为奋力一搏时最强大的生命力量。


 

查房结束,已是 2 个多小时过去了,张抒扬又同病房的医生、护士深入交谈,对大家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她总是反复强调,要精准、全貌地了解新冠肺炎这种疾病,就要去到病人的床旁,尽量多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了解病人对治疗手段的反应,与病人零距离接触。这既是对病人的一种人文关怀, 更是认识疾病尤为重要的过程。所以协和医疗队要求,任何一名医生和护士都要到“红区”,到病人床旁,即使是昏迷的患者,在实施治疗后也要大声喊叫他、呼唤他,看他能不能听到, 治疗上有没有好转。“穿上了战袍,就要多跟病人接触,多救几条命回来,这就是我们的主张。”张抒扬说道。

到了晚上8点,阖家欢乐的休憩时光,医疗队核心组例会开始了。前线的核心组,是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也是管理的 MDT。“核心组由21名成员组成,包括多学科的大专家、护士 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以及检验人员和管理人员。每晚8点是雷 打不动的核心组例会时间,无论白天大家有多辛苦,到点准时开会。”张抒扬说。

发挥团队的力量,采用民主集中制,对患者实施“一人一策”。当天查房时布置的治疗方案,一天下来情况如何,还有哪些能做的,哪些办法还能用上,大家充分进行讨论后,立刻用电话与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对接,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病人啊,就像在走钢丝绳,你拉他一把,他可能就回来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面临患者病亡率高的问题,核心组在讨论 时不免时常痛苦,但是他们坚持不放弃,讨论还有什么办法能用上,这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靠前指挥,与病人零距离,书写责任与担当。3 月 17 日 这一天的“魔鬼”日程,是张抒扬在前线的写照,也是每一位协和医疗队员努力达成的目标。

 

医疗队员是用生命守护生命,拼尽全力救治患者。我们做了对人民有益的事, 这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价值。我希望我们可以做一辈子的好事,一辈子做对人 民有益的事。

——张抒扬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抗疫奇兵,集结!

故事一  送你们出征,与你们同在    

故事二  武汉,我们来了!

故事三  白衣执甲,英勇逆行     

故事四  “特种兵”,担当起重症患者  “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

第二章 协和经验:勇做暗夜中的一束光

故事一  在“红区”感受“协和力量”

故事二  张抒扬的故事:将中国医学坚强力量的旗帜牢牢插在抗疫主战场

故事三  韩丁的故事: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故事四 杜斌的故事:一个“泡”在 ICU 的身影

故事五  吴欣娟的故事:既与死神竞速,也立志“医护零感染”

故事六  李太生的故事: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故事七  严晓伟的故事:困难面前,协和拼的是基本功   

故事八  刘正印的故事:向患者张开双臂      

故事九  周翔的故事:轻伤不下火线

故事十  孙红的故事:为生死一线的患者赢得更多生的希望  

故事十一 王京岚的故事:与疾病赛跑

故事十二 秦岩和肾内科团队的故事:凛冬铠甲披身,一路向阳前行

故事十三 吴东的故事:凡人不能永生,但爱可以    

故事十四     李奇的故事:一滴眼泪、一份情怀

故事十五     夏莹的故事:他们,在前线唱响生命之歌

故事十六     “战地”骨髓检查室诞生记

故事十七     协和经验在前线

第三章 因为有爱,这光芒永不熄灭

故事一  他们的脑海中没有“放弃”     

故事二  无名指上的戒指      

故事三  一张交接班表的背后     

故事四  一次艰难而令人心痛的对话

故事五  白衣天使的创伤,由这座英雄的城市治愈

故事六  难忘冬夜里的武汉人民

故事七  感受生命的重量,奋起前行的力量  

故事八  生死较量的间隙,有爱心在传递      

故事九  白衣战士的温情时刻:我保护国家,你保护家   

故事十  把春天写在防护服上     

第四章 总有一种精神一脉相承、赓续不绝

故事一  战“疫”前线的特殊党课

故事二  一封入党申请书,就是他们的抗疫宣言 

故事三  “火线实验室”里的青年突击手

故事四  在病毒肆虐的“战场”,他们冲锋在前

第五章 百年协和史,有你们的名字

故事一  英勇逆行,坚持到最后一刻

故事二  踏上归途,也伴着不舍和牵挂

故事三  百年协和,有他们的名字

故事四  留守,为了更多人心中的希望

故事五  向英雄的城市和人民致敬    

故事六  在伟大抗疫精神的照耀下继续前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