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阅读大运河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2306261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有了人,才有了河;有了河,才有了运;有了运,才有了千年繁华。

◎这是一场回忆,更是一场人文寻找,回忆与寻找的交错进行中,读者对流淌千年的运河有了全新的体验。


展开
作者简介

◎姜师立,扬州大学兼职教授、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苏中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曾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专职副主任、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及运河学推广工作,对运河文化有较深的研究。

◎汪剑钊,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王小柔,报社编辑记者,畅销书作家,创立了“把日子过成段子”的文学风格,通过文学作品倡导“王小柔快乐生活哲学”,被誉为中国最哏儿的作家。

◎宋子平,现供职于沧州市文联,沧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沧州市四、五、六、七、八届委员,河北文学院第五、六、七、八届合同制作家。

◎刘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

◎王其成,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宿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会副会长。


展开
内容介绍

    

      《阅读大运河》一书是由包括陆春祥、姜师立、王小柔、侯磊、苏宁、刘北、袁梅、阿福等二十余位生活在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作家、学者联合创作的散文随笔集,共同记述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流动的文化,生生不息的大运河。全书以运河流域为线索,一人写一文,一城配一图,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文字书写出城市印象、历史渊源、人文故事、文化遗产、风俗演变,洋溢着运河两岸的生机勃勃与盎然诗意,引领读者走进魅力无限的大运河文化宝藏。书中二十二幅精美插画构成了阅读行走地图,呈现了运河沿线各地的文化遗产,读者按图索骥,尽可饱览大运河人文精粹中的万种风情。本书由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徐则臣,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倾情推荐。


展开
精彩书摘

      运河三记

      陆春祥

      壹、走运   

      2500年前,吴王夫差下令,开凿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他也许没有想到,他的率先挖河行动会被载入史册,并被不断宏扬光大。到隋炀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发疯样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700多公里。

      两次写走运,时移景变,运河年年有新。

      2008年11月。

      严格说来,标题应该叫运河边的惬意生活。住在运河边上,每天都会与幸福的细节相遇。

      同事们很热烈地谈论各式各样的健身,我只是淡淡地说,有空常常会在运河边上走走。因为我的脚只要从左岸跨过丽水路便是举世瞩目的运河。

      我的行走路线多半是固定的,从左岸的后门出发,穿丽水路到北星公园,在热闹或不热闹的公园里起步。热闹或不热闹取决于我的行走时间,晚上七八点最热闹,跳舞的,唱歌的,压腿的,嬉戏打闹的,统统都有。在北星公园转个身,向南迈去,前面就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拱宸桥了。

      时候是很随意的,不必拘泥走的形式,你可以不时地摸着造形别致的石栏杆。这时,往往会有突突的货船或游船在运河里驶过,船犁开浪的时候,河里就会翻起浓浓的泥土味,在运河边住久了,闻惯了这样的味道,很亲切。走着走着,迎面不时有运动着的男女老少疾疾穿过,这些人往往是暴走,喘着粗气,流着大汗,在运河边来来回回。

      从三月份的不知哪一天开始,你会看到,河边五步一株的柳枝,慢慢地裁出细叶,一寸寸地长起来了。它们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有时一周没来,那新长出的枝条就能撩着你的脸,轻轻地触摸你了,弄得人痒痒的,而我也绝不会用手去拂开它,只任它触摸。还有那草地边的矮脚栀子花,在灯光的渲染下,乳白的本色中带上些许碎银色,很腼腆的样子。初夏夜里,浓得沁人肺腑的香味,让人很是留恋,刚好,这里的长椅使你不得不放慢或停下脚步闻香。你看,这一对互相抱着的,埋着头,无声无语,在尽情享受哩。

      运河边的夜大约是最热闹的。到运河广场,往往会接着走上拱宸桥,站在桥正中,回望四周,看着浆声灯影里的运河,我在努力地回想她三百年前、二百年前,抑或一百年前的热闹场景,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的脑子总是不好使,竟没有一次想象出她以前会是一种什么模样。朝空中一看,哇,有几只闪着亮光的风筝努力地向远处漂着,星星点点。

      广场边一座亭子里,圆润的越剧女声将我吸引。两个二胡操琴手,一位弹琵琶的,好像年纪都不是很大,他们都沉浸在演出的氛围里。一位老太太,中气很足,在唱着《红楼梦》里宝玉的什么唱段,“合不拢笑口将喜讯接”,台下不时有掌声,细一看,不仅有老头老太之类的票友,还有不少年轻的粉丝。大家的神情都随着老太太的嗓子在变化。咳,不对啊,好像还有一个声音从边上传来。细一听,在游船码头这边,又有一台戏,唱的还是越剧,“我老六——”,噢,是《祥林嫂》。这边的观众就少了些,三三两两,但老太很认真,正做着悲怆的手势呢,那操琴的老者估计也有些年纪了,操琴的动作没有那边厢的节奏干脆,但边上的音箱效果却不错。两边正在热烈地PK中,一艘游船从远处突突驶来,驾驶员大概是想让游客感受一下拱宸桥的夜文化,所以一下子就慢了下来,游客们则站在仓台上,忙不迭地,长枪短炮,闪光点点。

      见此情此景,不由想起前段时间刚刚开始学吹的萨克斯。这个东东,不要看它小,发出的响声倒是够大的。不用说,运河边的亭子里自然是理想的练习场所。再没有比这好的场所了。厚厚的绿花带掩映着一座古色的廊亭,坐着或站着,对着运河吹,对着运河边的树木吹,对着游船吹,曲虽不那么好听,但却和着缓缓流动的运河水,合着大自然的声音,因此,不用怕扰人,自在得很。

      不同的季节,运河有着不同的风景。去年的那场大雪,让我从另一角度体验了运河的静。那天早上,车被冰得出不了小区,只得坐公交。晚上下班已经比较迟了,打的到青莎公园边,我就让司机停下,因为全副武装,就想沿着运河走。那雪真是太大了,运河边积着的厚雪上基本没什么脚印,于是我踏着积雪一步一步走,开始还感觉有趣,边走边给陆地同学打了电话,说,我正在运河边踏雪呢,真正的踏雪,一步步地踏。但后来就越走越难了,因为还结着冰,必须提着神。雪夜的运河两岸已经看不出什么景色了,白茫茫一片,空旷的雪地上只有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平时四十多分钟的路,那一夜我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不过,那种深夜一个人在雪地里走的感觉却是独特的,那是在运河边走啊,很有纪念意义呢。当时就想,大概只有杨子荣同志在智取威虎山的时候,在夹皮沟才有那样的雪吧。

      江南的雨景也是别有一番韵味,关于雨后的运河,我曾仿有几句打油诗:运河新雨后,柳叶润如酥。移步石阶走,不敢下脚去。不管恰不恰当,对运河的感觉,对我家边上运河的感觉,就是这样。

2012年11月

      初冬周日的早晨,阳光已在催我起床。

      站在阳台上西望,运河的西岸,那些新楼盘非常醒目,想来想去,只能用鳞次栉比来形容。

      最远处,能望到左前方的几幢显眼而别致的黄颜色建筑,那是由大河造船厂改造而成的,现在叫运河天地。有数家时尚商场,KTV店,各色美食店,周星驰还在那儿开了家影院,叫它比高,我不知道周老板什么意思,极有可能是和别的影院比高低吧。有一次,比高影院很热闹,原来是周老板亲自视察工作来了,和员工一一握手,一边勉励,一边一人一只红包。

      眼光由运河天地往北转,岸边那一片凌乱,现在已经全部整齐,估计用不了多久,那里便是宜人的公园。阳台对岸就可以直视南北西岸,河边的那一排别墅很平静,不张扬,临河居,临着一条数千年历史的运河而亲水,那是一种什么的感觉?有亲朋好友来,我经常会指着对岸给他们指点,几乎都是羡慕的口气:你们真好,阳台上的风景就看不完。我说是啊,不仅看不完,还可以沿着河作无穷的想像。

      目光暂时收回。

      周日的下午,我会沿着运河往南走。

      桥西历史保护街区一定要去的。迈过拱宸桥,白墙板壁黑瓦,每一块石板似乎都有久远的历史。左边是舒羽咖啡馆,这不是普通的咖啡馆,它基本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场所了,这里经常举行诗文朗诵绘画音乐等活动,前几天,杭州读书节的时候,这里就很热闹,中外名作家齐聚。闹,我在街角就刚刚碰上余光中先生,老先生携夫人,还兴致勃勃地东转西转,他说他们在享受运河,看也看不够。拱宸桥的正对面就是几家大的国药馆,张同泰,胡庆馀堂,方回春堂,省内的各大名中医都会来坐堂,走累了口渴了,一脚拐进国药馆,倒一杯免费的茶,冒着热气,带着中药味,坐着慢慢品吧。

      桥西直街还有好几个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手工艺生活形态馆。一馆看千年,常见家长带着满脸兴奋和惊讶的孩子在细细研究。在手工艺形态馆,有许多互动项目。油纸伞什么的,你可以亲自参与制作,据说,一把伞光是伞结部分,就要穿针引线两千多下呢。两个工人从火炉里钳出一根铁火棍,你一锤我一锤,我一锤你一锤,不一会,一把刀的雏形就出来了。最让人感叹的是,这些个博物馆,都不是新盖的,而是利用原来的工业厂房建设而成,真是点石成金哎。老作家黄仁柯和我说,他父亲原来就是这个厂里工作。我说,哈,黄老师,那你可以写写了。

      继续往南走。偶尔会和钓鱼的撒网的擦肩而过,他们抓鱼的神情很专注。

      登云桥下。经常来的地方。这里的亲水平台上,我有时会吹萨克斯。几年的学习,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但毕竟也比较熟练了,《城里的月光》,《梁祝》,《真的好想你》,《春风》,《天路》,《北国之春》,等等,等等,我常吹。经常是,我的音乐声响起不久,就会有游人停下脚步,他们有时会默默地听,有时会竖起手指,有时会拍起手掌,运河里轰轰而过的游船,那些游客往往很兴奋,相机喀嚓喀嚓,我知道,他们把吹萨也当成运河的景色了。虽然还不是很出色,但毕竟不会扰民了。一次,一老人特地和我交流,他说就住在边的高楼上,听见我的音乐,不由自主地跑下楼来了。我知道,萨克斯的声音是很悠扬的,能传得很远,特别是在这个桥下,有回声,有共鸣。这个时候,平日里的那些烦恼都一抛脑后了,我想,这些游人也是在分享我的快乐吧。

继续穿过青莎公园。再穿过大关桥。前面就是大兜路历史街区。美食是这里的特色。这里已经集聚起了几十家比较著名的餐饮。友人一直在说,我选择左岸花园这块城北的地方有眼光,我还是淡淡地说,这是杭州城里最后改造的地方,一张空白的图纸,当然可以画最美的图画,道理就这么简单。拿这个餐饮说,以前拱墅这地方,只有极有限的几家,选择面很小,而现在,不得了,大兜路已经名声在外了,基本上是车水马龙,胜利河美食一条街也是热闹得很,还有西塘河台湾美食一条街,不用去台湾了,这里什么都能吃到,台湾的大厨高调宣称,一只虾,有十三种吃法哎。拱墅已经做好了迎接全杭州,不,全浙江,还不对,应该是全中国全世界游客的准备了。

      往南左转,我的脚步停在了富义仓。

      这是清光绪朝的大粮站啊。1880年,当时的杭州城,粮食紧张,浙江省省长谭钟麟,下令杭城有钱老板购粮备急,数千万斤粮食买来了,仓库却不够用了,于是在此再建粮仓,精打细算,节约再节约,银子花了一万一千两,四列三进的仓库造好了。谭省长调任陕甘前,将仓库正式命名为富义仓,寓意为“以仁致富,和则义达”,富义,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勤劳致富和谐社会吗?自然,现在的富义仓并没用来堆放粮食,它已经修旧如旧,变成拱墅的一个文化粮仓了,这里集聚了十几家文化创意企业。像这样的改造太多了,LOFT49号,A8艺术公社,唐尚433,理想丝联166,乐富知汇园,浙窑陶艺公园,元谷创意园,SOHU创意部落,都是腐朽变神奇,传统的空间里透着十足的现代味,现代人的创意在那里无限释放和想像。

      好了好了,脚也累了,路也走够了。

      往回走吧,留着下一次,留着明天。

      走运河,简称走运。

      天天走,天天走运。

(作家简介: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