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0.00     定价 ¥ 32.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301320402
  • 作      者:
    田洪鋆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头脑的现代人应当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要旨。
本书的特色是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观察写作,这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作为一位法律学者,将诸多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原理与诸多鲜活生活实例、法律实践结合,对国人相对缺少的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系统阐发,进而说明如何有效开展批判性写作。

展开
作者简介

田洪鋆(笔名:吉大秋果)  女,1978年生,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省级项目10余项。运营写作与学术指导类公众号: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展开
内容介绍

首先,本书对复杂而综合的批判性思维的概念进行厘清,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能帮助人们作出理性决策的思维工具,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其组成部分和运行的过程。其次,本书着重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术模块——论证及其在学习中的运用。再次,本书重点介绍了批判性阅读作为一个解构论证的过程是如何做到识别论证、分析论证和评价论证的。最后,本书详细介绍了批判性写作是如何构建论证的。

展开
精彩书摘

选自《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第一章 批判性思维是怎样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适用

我们在上文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综合图,按照从区域一到区域三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不可能理想化地按照我们这个顺序从上到下发生,批判性思维的各个部分其实运用起来并不是必须全都出现,也不必然完全按照图13中的顺序。根据遇到的问题不同,我们在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可能仅使用其中的某个区域就能解决问题。再有一种情况是,有些问题是需要正着推,有些问题需要逆着推,甚至是越过某些环节推,这是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变化形态。因此,图13仅用来说明批判性思维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以及一个最普遍的思维过程,它在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面前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态。但不管怎样,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髓是不会变的。以下用几个例子来说明批判性思维的不同变化形式。

例1逆推的例子:隐含假设错误,需要改变既有观念的

这是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案件,婆婆把儿媳告上法庭,说儿媳没有履行赡养义务。在这个案件中,婆婆的逻辑是这样的,儿媳没有履行赡养义务,婆婆用法律手段“迫使”儿媳履行赡养义务。这里面有一个隐含假设——它是什么?你可以尝试思索一小下,对的!——婆婆认为儿媳是有赡养义务的,为此她们吵到了法庭上。法庭的判决会怎样呢?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就要求我们不能根据想象来进行判断,得根据知识和事实。通过查阅法条,我们会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可见,子女的配偶不属于赡养人的范畴,所承担的仅仅是协助赡养义务,法律也没有规定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负有赡养义务。因此,婆婆只能败诉。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宣扬儿媳可以不管公婆,是要捋清楚公婆和儿媳之间的本质关系是什么。对于公婆而言,自己的子女赡养自己是本分,子女的配偶赡养自己是情分。老人不能用“本分”来要挟儿媳或者女婿;如果子女的配偶对老人照顾有加,老人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表示感谢——东北话讲要蒙情。因为,从法律上讲,子女的配偶是没有赡养义务的。摆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老人既不能强求子女的配偶像子女一样对待自己,承担相同的义务;儿媳也不能单纯地认为自己没有法律上的责任而忽略情感上的交流和生活上的照顾。

在这个例子中,老人的逻辑就是发生了隐含假设的错误,她的隐含假设是头脑观念,她错误地认为儿媳是有赡养义务的,因此理直气壮地把儿媳告上了法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本案中,错误发生在区域一,这种事实简单、法律关系清晰的案件比较好分析,推理过程也不复杂,依据法律规定,把错误认识指出,进而就能把问题解决。类似的案件还有一位老人借款不留欠条,上法院打官司败诉不能接受,就在法院门口大哭大闹。这位老人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法院为啥不保护我呢?可是真实的情况是法律并不知道你是否借钱给他,为了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法律要求债权人必须提供证据(欠条)来证明债务的存在。这起事件的发生,也是因为老人在隐含假设方面出了问题。说到这里,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其实很多人头脑中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三观也是不端正的(比如认为家暴妻子没什么的丈夫)。说到这里,推荐大家看一部印度的电影《耳光》,说的就是在对丈夫家暴习以为常的印度社会,一个女性奋起反抗引发整个印度社会反思他们这个社会的“隐含假设”的故事。

例2逆推的例子:大前提不清晰,头脑中缺乏相应观念,需要被构建的

由于在高校工作,经常会面对大学生,大学生这个群体既充满朝气,也让人觉得稚嫩,他们经常会问我一些我根本回答不了的问题,很有意思。比如,曾经有同学问我:“老师,你说我应该是考研还是找工作?”作为只给这个学生上过一门课的老师,我真是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你在吉大门口拦住我问:“老师,我是应该坐13路还是应该坐315路?”这时候我得问你,“孩子,你要去哪儿”,对吧?只有你告诉我你的目的地我才好帮你判断应该坐哪路公交车。也只有在你告诉我你将来要干什么之后,我才好帮你分析你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因为考研也好,找工作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目标服务的。至于你将来适合干什么,想要干什么,这个事真是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别人的意见真的只能用来听听,参考都谈不上。在这个例子中,你会发现,只有当头脑中相应观念被良好地构建起来的时候才能将这个问题解决掉。相反的一个例子,是我会计系的一个同学给我讲的,他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学会计做账,看不懂,也觉得好烦,大家普遍都厌学。班级里只有一个同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且学得好。后来发现,这个同学家里有企业,爸爸希望他能读懂家里企业的会计账本,所以他头脑中就有这种观念,并且也有实习的地方,成绩就很好。同样一个班里学习的同学,每个人上课跟老师学习的都是一样的知识,但是由于头脑中的观念不一样,经历和体验知识的方式也就不一样。

例3正推的例子:观念清晰,大前提准确,直接推导结果,做决策

刘备在临终之前写给儿子一封信,他知道后主刘禅“庸弱”,通过这封信

这只是一种解读,还有其他多种解读,我们不纠结,就是用它作为一个正推的例子。

,他想要告诉儿子的是:比智力,诸葛亮可以甩你一条长安街,对付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只管祭出仁义道德这个利器,加上“父事之”的办法,用君臣名分制约、用道德绑架的方法来驾驭。但是刘备觉得光是写信给儿子还是不够,于是又在临死之前把群臣叫到跟前,当着群臣的面跟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看看,刘备是个狠角色,这番话当着群臣的面说给诸葛亮听,实际上是道德绑架。吓得诸葛亮急忙跪下表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刘备就用道义,采取公示

法律上有公示原则,是指物权在变动时,必须将物权变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会公开,从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损害并保护交易安全。刘备用的方法类似公示原则,逼诸葛亮当众承诺不会造反。

的方式钳制住了诸葛亮。

在这个例子中,刘备的观念也就是大前提是非常清晰的:诸葛亮聪明有才不好被后主驾驭,但是这种人容易被道德、道义和封建伦理捆绑,毕竟诸葛亮是读书人。刘禅无能,根本牵制不了诸葛亮这样的人。在这种前提之下,刘备一方面告诉儿子怎样继续管理手下这帮“能人”,另一方面当着群臣的面逼诸葛亮承诺,并不惜以“如果我的儿子不值得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这样违反封建伦理道德观的话来试探诸葛亮,更主要的是捆绑诸葛亮,让其在群臣面前表态——他不会谋反。最后,诸葛亮跪地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得以让刘备的蜀汉政权多维持了一段时日。


展开
目录

引言/

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学什么?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二、我们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三、我们终身学习的是什么?/


第一章/

批判性思维是怎么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一、批判性思维——被人“打扮”的小姑娘/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及解析/

(二)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


二、批判性思维是怎样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一)批判性思维的组成部分/

(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适用/


三、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学意义/

(一)人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

(二)批判性思维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

论证

一、什么是论证及论证的组成/

(一)论证的概念/

(二)论证的构成要素及对各种术语的澄清/


二、论证的语言学要求/

(一)论证是由断言构成的/

(二)断言的语言要求/


三、论证的类型/

(一)演绎论证/

(二)归纳论证/

(三)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比较/


四、论证与非论证/

(一)说明不是论证/

(二)价值判断不是论证/

(三)修辞不是论证/

(四)说服不是论证/

(五)无根据断言不是论证/


五、论证在学习中的应用/

(一)批判性阅读:解构论证/

(二)批判性写作:建构论证/


第三章/

批判性写作

一、文献篇/

(一)文献检索/

(二)文献整理:要养成文献整理的好习惯/

(三)文献阅读:批判性阅读(多篇)/

(四)文献综述:主题性阅读/


二、构思篇/

(一)从论域到论题/

(二)论证框架:问题—结论—依据/

(三)写作框架(提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写作篇/

(一)标题写作/

(二)引言写作/

(三)正文写作/

(四)其他写作/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