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历代经典百战述评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38766080
  • 作      者:
    李钟琴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便有了战争。我国古代见诸史籍的各类战争、战役,多达三千六百次。这也使我国古代的战争谋略极为丰富,兵学研究非常发达。本书叙述了一百个我国古代战争中的经典战例,上自皇帝与蚩尤涿鹿之战,下至中法文渊之战,多是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史料依据“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佐以《左传》《国语》等正史以及较为可靠的史料。本书将这些战例分为“引人入彀”“迂回穿插”“临机制变”“据险设伏”“兵不厌诈”“兵贵神速”“奇兵夜袭”“批亢捣虚”“突然袭击”“背后插刀”10类,每一类目下的战例皆以年代先后为序。展现了金戈铁马下的战争智慧和战争哲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引人入彀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

 

 

 

大约四千六百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已繁衍生息着三大部落,这就是居于黄河中游的夏族部落、居于黄河下游的夷族部落和居于长江流域的黎苗部落。

据《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末期,夏族各部落互相攻伐,战祸连绵,“而神农氏弗能征”。乱世中,后来被尊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横空出世了。

我们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而比黄帝更早的上古部落领袖,还有有巢氏、燧人氏、庖牺氏(伏羲氏)、神农氏,神农氏就是炎帝。黄帝名曰轩辕,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又号曰“有熊氏”“缙()云氏”“帝鸿氏”“帝轩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中原大乱之时,黄帝是一个国号为“有熊”的部落首领,他励精图治,修德振兵,使有熊部落渐渐强大起来,诸侯纷纷归附。在实力壮大之后,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三战,然后得其志”。

为了说明黄帝战胜炎帝的正义性,司马迁还特意写了一句“炎帝欲侵陵诸侯”。炎帝战败后的结局如何呢?《五帝本纪》只说“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而不录炎帝之结局。

就在黄帝用武力重新统一夏族各部落的时候,黎苗部落领袖蚩尤率八十一个黎苗小部落向黄帝挑战,逐鹿中原。《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所谓“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氏族的误传。

由于黄帝、蚩尤之战年代久远,诸书记载多有龃龉矛盾、荒唐可笑之处,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史料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如《龙鱼河图》所说的蚩尤兄弟“铜头铁额……造兵仗刀戟大弩”,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黎苗部落的金属冶炼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能够制造头盔、刀戟、弓弩,军事实力较为强大。

而夏族部落则主要以石器、棍棒为兵器,显然比较落后。黄帝鉴于自己的部落武器落后这一局面,率领军民“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制造弓箭,以抵御黎苗集团的攻击。

战前,黄帝审时度势,认为若与蚩尤正面交战,敌强我弱,难以取胜,况且蚩尤气势汹汹而来,志在决战,若硬打硬拼,正好堕其术中。黄帝在认识到蚩尤之长的同时,也看到了他的短处,即他所统率的黎苗部众都长期生活在南方,不熟悉北方的天候、地形。如果将蚩尤引至北方一个不利于他们的非常生疏的环境中,则不难寻找战机击败之。

根据这一作战方略,黄帝在与蚩尤短暂交战后,即主动后撤,一直撤到了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与北京市搭界)一带,准备在这里寻找战机,歼灭蚩尤。

蚩尤一路追到涿鹿后,军士们已疲惫不堪。史书虽然对此没有明确记载,但可推测到,蚩尤率众倾巢而来,千里跋涉,必然面临气候不适、水土不服、粮草匮乏等困难,加上环境陌生,迷失道路,部众肯定人心惶惶。蚩尤欲退不能,欲进不得,已陷入被动局面。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许多神话传说之类的书籍也都有类似的记载,即蚩尤作大雾,昏天黑地,黄帝因为有指南车辨别方向,遂擒杀蚩尤。还有传说云:蚩尤请风伯雨师降狂风暴雨,黄帝则请一个叫“魃”的女神止住了风雨。(《山海经·大荒北经》)古人知识有限,认为风雨雷雾等自然现象皆神灵所致,故而编造出这些不经之谈。然而,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推测到,黄帝选择了天降大雾、大风、大雨的时候突然进攻蚩尤,因为黄帝的部众对这一带非常熟悉,故能灵活主动地打击迷困于涿鹿之野的蚩尤部众。所谓“蚩尤作大风雨”等,显系误传。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攻伐黄帝,黄帝令大将应龙迎战,双方战于冀州之野,蚩尤兵败被杀。

《逸周书·尝麦篇》则记载,蚩尤驱逐炎帝,赤帝(炎帝)向黄帝求援,炎黄二帝联手擒杀蚩尤。

一说蚩尤率部驱逐炎帝榆罔,自立为炎帝,为上古“四帝”之一。所以,《孙子·行军篇》在阐述了处山、处水、斥泽、平陆等特殊条件下的作战原则后说:“凡此四军之利,黄帝所以胜四帝也。”

涿鹿之战是中国有史以来继炎黄阪泉之战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战役,是夏族与黎苗部落决定性的一次大决战,也是最初运用“诱敌深入”战术的辉煌战例。黄帝以弱胜强,打败了“暴虐百姓”的蚩尤,并乘胜统一了中原各部,使华夏民族得以振兴,黄帝也与炎帝(神农氏)并称,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的象征。

 

 

 

 

 

晋楚城濮之战

 

 

 

自春秋首霸齐桓公死后,中原无主,南方的楚国乘时而起,北侵中原。宋襄公无才成为霸主却不自量力,结果在泓水被楚击败,宋国遂成为楚的属国。楚国势力开始渗透至中原腹地,鲁、曹、陈、蔡、许等中原小国纷纷与楚国修好,或向楚国称臣,尚未屈服于楚的,唯有晋、齐、秦三国而已。

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宋成公不甘屈事当时被视为“蛮夷”的楚国,见晋国迅速强盛起来,便叛楚与晋修好,从而拉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楚成王闻宋国叛楚通晋,勃然大怒,于次年联合陈、蔡、郑、许等国伐宋,宋成公不敌,派大司马公孙周出使晋国,向晋文公请求救兵赴援。

晋文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个君主,他曾因晋国内乱,外出流亡达十九年。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多年的流亡生活把晋文公由一个纨绔子弟磨炼成了一个深谋远虑、百折不挠的杰出人物。他回国仅两年的时间,便使内乱十五年之久的晋国百废俱兴,奠定了霸业的基础。面对楚国势力的强大和扩张,晋文公忧心忡忡,决定大修武备,与楚国争夺对中原的霸权。

宋国叛楚归晋,晋文公当然很高兴。宋国位于中原腹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欲与楚国争霸,必须得到宋国的支持和归顺。如今宋国遭楚围攻,晋文公不会坐视不管。宋国是因为叛楚归晋被楚国征伐的,如果见死不救,晋国在中原便会威信扫地。况且,失去了宋国,晋文公的霸业将无从谈起。

晋若出兵救宋,须经曹国和卫国之地,而曹、卫是楚之属国,若采取讨伐曹、卫的军事战略,迫使楚军弃宋以救曹、卫,那么,宋国的危机便可大大缓解。晋文公的舅舅、上军之佐狐偃劝晋文公围攻曹、卫,从而解救宋国。晋文公遂发兵讨伐曹、卫。

楚令尹子玉识破晋文公之计,不仅不去救援曹、卫,反而攻宋愈急。晋文公击破曹、卫二国,将曹、卫二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以激怒子玉,使诱敌北上至曹、卫之境寻机与之决战的方略得以实施。

久攻宋国不下,子玉本来就心浮气躁,闻知晋军已破曹、卫,兵至宋境,还裂曹、卫之疆土以资宋国,更是气急败坏,决定与晋决战。而楚成王见曹、卫转瞬之间便落入晋军之手,晋军大军已至,战场上的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认为若与晋交战,胜负未卜,不如收兵回国,以图后举。

还有两件事情促使楚成王下了收兵的决心:一是西方的秦国将出兵助晋,一是齐昭公也发兵来助晋国。楚国长时间攻宋,师老兵疲,骤临大敌,实无胜算,楚成王乃令子玉撤宋国之围,率军回国。

而子玉却意气用事。无功而返,对他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因此,他不听楚成王的命令,执意与晋决战,并向楚成王要求增兵。他认为,楚国与晋国已成水火之势,如果撤兵,晋国必然威望大增,中原诸国将会效法宋国,叛楚归晋,那么楚之霸业将成泡影,十几年对中原的苦心经营亦将付之东流。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春,子玉统率楚军北进,准备与晋军决一胜负。晋文公见子玉怒而进兵,兵骄将悍,决定落实以前拟定的作战方针,先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然后寻找战机击破之。

晋文公后撤的理由冠冕堂皇:退避三舍,以报答昔日楚成王的大恩。

原来,当年晋文公流亡列国的时候,在楚国受到了楚成王的盛情款待。楚成王见晋文公气度不凡,知他必成大器,便问晋文公将来打算怎么报答楚国,并很认真地一再追问。晋文公说:“若能托君之威灵得以回晋国为君,如果晋楚在中原交战,晋国军队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君之厚恩。”舍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舍为三十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