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外交风云亲历记丛书-外交官是这样炼成的
0.00     定价 ¥ 3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08536972
  • 作      者:
    马振岗
  • 出 版 社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位副部级大使,曾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中央外办副主任、驻英国大使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要职,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高,外交阅历丰富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本书全面叙述了他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一名高级外交官的历程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展开
作者简介
马振岗,1940年11月生,山东省人。
1960年7月青岛二中高中毕业。
1965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外交部。1965年至1967年在英国伦敦学习。
1970年至1974年在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1972年升为随员。
1974年至1995年间,先后任外交部美大司科员、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期间,1981年至1985年在驻温哥华总领事馆工作,先后任副领事和领事;1990年至1991年在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任参赞。
1995年担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副部级)。1997年至2002年担任驻英国大使。在英期间,获得米德萨克斯大学名誉博士、中兰克郡大学名誉院士、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名誉会员等称号。
2004年至2010年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所长,2006年至2012年任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会长,2010年至2016年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2年至2016年任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
2003年至2007年,任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主要作品有《难忘英伦》《英国——古典与前卫》《我所知道的布莱尔》等,并在国内主要报刊发表多篇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叙述了作者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一名高级外交官的历程与感悟、心得与体会。从加勒比小国到美英等世界大国的外交工作,再到陪同国家领导人的一次次重要出访,从普通的外交工作人员到驻外大使,再到重要外交部门的负责人,从对外交工作的无知到对各国国情的深入研究,再到各种场合的重要演讲,无不体现出作者坚实的外交素质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尤其是他在南斯拉夫、美国和英国任职期间的亲历、亲见、亲闻,展现了外交工作的挑战与考验、心酸与愉悦。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海边长大的孩子
我常说自己是青岛人,其实我出生在沂蒙山区临朐县的胡梅涧村。祖父是村上的私塾先生,但也干农活,有四个儿子。我父亲是第二个儿子,因叔祖的儿子年岁大一些,排行老二,父亲就成了老三。祖父本来地不多,分给四个儿子就更少了,靠这点地实在难以维持生计。先是五叔闯了关东,后来父亲和四叔也去了青岛。大伯因是老大,按传统只能留在故乡守祖业。大伯母一连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我生下来后,父亲有两个男孩,就把我过继给了大伯父。由于连年灾荒,又加上地方闹土匪,母亲生下我不到一个月,在家乡实在活不下去,抱着我,带着四个姐姐和哥哥,同四婶一家逃难去青岛找父亲和四叔去了。不久,留在家乡的大伯父就活活饿死了,伯母也哭瞎了双眼。据说大伯父临死之前,还念念地说:“我有儿子呀,养不起,放在青岛了。”
就这样,我从一个月大起,一直在青岛生活了二十年,一次也没有回过家乡。母亲靠沂蒙山的水生育了我,我身子里有沂蒙的魂脉,又是喝着青岛的水长大,全身又都是青岛的筋骨。
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三面环海。我从小就是伴着海潮、闻着海腥、吃着海鲜发育成长的。一年四季沐浴着海风,每逢雾天,海港传来“海牛”一声声深沉的嗡鸣,伴随着我睡眠。海,充满我年轻岁月的全部记忆,也养成了我海一样的性格,满口都带着海味的青岛腔。
我家住在四方区海泊桥附近,那是海泊河上面的两座小桥。海泊河穿过一片树林流入大海,平时水量不大,就像一道宽阔的脏水沟。但暴雨之后,浑浊的黄水汹涌而下,也是蛮有气势的。从我家走二十来分钟就到海边。靠海吃海,住在那一带的人家经常下海挖蛤蜊、捡海螺、钓虾虎(琵琶虾)、摸鱼抓螃蟹,或到海边捡破烂、拾煤核、淘煤渣。小时候我总跟着娘和姐姐到海边捡煤核什么的,不远处能看到停泊的军舰和来往的轮船。有一次我同小朋友玩耍,回来见母亲不在家,就一个人去找。在海边偏僻的小路上,我突然发现有个大男人紧跟着我。我很紧张,拼命朝前跑,那人也越来越靠近。就在这时候,我看见娘在远处发疯一般奔过来,手里握着一根木头棍子,那个男人看到后,急忙调头离开了。娘是缠脚的,却跑得那么快,煤渣筐子扔在远处。原来,那一带发生过几次小孩丢失的事,这悲剧差一点就发生在我身上。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危险,也更体验到母亲深切的爱。长大些后,我就跟着邻近的男孩子去捞海货,在海边的礁石间拾螺蛳、抓螃蟹、挖蛤蜊,倒是也捞不到多少海货,就是作为海边孩子的一种童年乐趣。
青岛原本是胶州湾畔一个平静的小渔村。在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年代,德国首先看中了青岛的优越地势,借山东巨野县发生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租期99年。这个小渔村就被德国占据了,并逐渐被按照德国风格进行了改造,变成一个带有明显欧洲特色的城市。在向城市转化的开始,青岛就被打上浓重的殖民地烙印。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撤走了,日本军队接踵而至。“二战”后,日本撤走了,美国军舰随即侵占胶州湾,于是青岛海港里充满了美国军舰。那时我年岁还很小,但工厂门旁手持刺刀的日本兵,街道上飞驰的坐着美国大兵的吉普车,都在我年幼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青岛海滨确实很美,不过那主要是在市里一带。沿着太平路转入莱阳路,接着南海路走下来,再进入八大关(八条叫山海关等名称的林荫路),直到太平湾一带,是青岛最美的海滨地区。沿路南侧是碧波翻涌的大海,青岛湾中的栈桥与琴岛(小青岛)隔水相对,汇泉湾畔的鲁迅公园青松千姿百态,几座古典亭阁屹立海边。这一带海水浴场接二连三,是盛夏消暑的良好去处。而沿路的北侧,则是矗立在绿树丛中的红瓦黄墙小楼,样式各异,美不胜收。
但在我的记忆中,我家附近的海确实辽阔,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苍茫海水,然而海边并不美。涨潮时是一道道翻卷而来的汹涌白浪,落潮后却是一片黑乎乎的泥潭。大海附近是一道铁路,火车冒着浓烟轰隆隆地驶来驶去,沿着海边到处是附近工厂倾倒的废渣杂物,堆成高低不平的垃圾堆。只有大海的宽阔胸怀,才容纳得下这些龌龊。
青岛的建筑确实洋气,大都是欧式建筑,一座座像豪华的别墅,不过这也是在市区。而我家住的那地方却跟农村差不多,那里叫作东太平村,附近还有吴家村、仲家洼、小村庄等等。我家附近就是菜园,到处都能看到粪堆,再远一点儿,就是一片片农田。那时候我们把市区叫“街里”,仿佛那是另一个世界。四邻八舍的家庭妇女偶然结伙去逛一趟“街里”,就像出国旅游一样,回来说个没完没了的。
海泊桥是台东区和四方区的分界标志,东边是威海路,直通市区,西边是小阳路(那是日本占领时留下的名字,现在叫人民路),一直通到四方岭。沿小阳路西行,不远的路旁有一个小土坡,走上坡是一条狭长的小胡同,胡同一侧是一连四个院落,另一侧是座工厂。据说这些院落是当年日本人的职工宿舍,都是两间和三间一套的小平房,我家就住在中间的那个小院里。院子两侧是门对门、窗对窗的五户人家,全都是靠卖力气谋生的贫苦家庭。十户人家中,有四个拉大车(地排车)的,两个拉洋车(人力车)的,一个挑担做小买卖的,一个木匠,还有一户人家做糖球(糖葫芦)卖。也有三个人进了工厂,两个是纺织厂的挡车工,一个是印染厂里最劳累的浆染工。穷归穷,邻里却相处得像一家人。谁家有事,全院都来帮忙,谁有困难,也都竭力相助。记得1948那年的阳历年,我家断了粮,邻居张大娘一家也是一样。张家二哥傍晚拉洋车揽了一个客,用挣的车钱买了几斤豆腐渣,回来立即分给了我家一份,“好孬咱也得过个饱年啊”。二哥人很好,就是快三十了还穷得娶不上媳妇。新中国成立前,征兵很凶,有钱人家买人顶兵役,张大娘一时糊涂,竟把二哥用20袋面粉钱卖了兵,说回来用这些钱给他娶媳妇。临走前,张二哥到我家对着我娘放声大哭,说:“俺娘糊涂啊,当兵那是玩命的事,还娶什么媳妇?”张大娘有三个儿子,就数老三有出息,当上了警察。有一次他带着母亲和邻居大娘们去看了一场京戏,我也跟着娘去了。看着他穿着警服那个“威风”样子,我敬佩极了。他从难民窟里挑选了个女孩结了婚,但临近解放时,却扔下老娘和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跟着队伍去了台湾,一去就杳无音讯。张大娘三个儿子走了两个,直到去世也没见到他们的面。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娘经常偷偷哭泣。
父亲当年从农村跑到青岛谋生,一辈子干的都是工厂“大师傅”(工厂伙房的炊事员)、建筑小工这类粗活。没有什么技术,全靠出力气,挣钱少,家里日子总是紧紧巴巴的。我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两个大姐出嫁了,后来三姐考进纺织厂,我家的生活稍有改善,哥哥也上了小学。但不幸三姐生了病,那是在工厂遭抢劫时被吓出来的,因一直没有钱治,一年多后(1947年)去世了。父亲把里屋的两扇门卸下来,又找了点木料打了一口薄棺送走了三姐。转过年,不幸接踵而至,父亲也失了业,只得靠夜晚打更、做临时工赚点钱养家糊口。找不到活,就上山薅草卖。刚刚上了三年多小学的哥哥只得辍学,干些零杂活挣点钱帮助家庭。
进入1949年,青岛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日子也更加艰难。那时社会上谣言很多,闹得人心惶惶的。有钱有势的纷纷抢购机票、船票逃往台湾。到处都在抓兵,男人们都不敢上街。我们院的几个大哥白天都躲进附近的山沟里,夜深了才敢回家。就是这样,还是有三个大哥被抓走了。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使我在小小年纪就饱尝辛辣苦酸,也懂得了不少人情和社会世故。
1949年6月1日,青岛近郊响了整整一夜的枪炮声,全院里的人都紧张得整夜没合眼。第二天清晨,解放军浩浩荡荡开了进来,大家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站到路边观看,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大家才慢慢放下心来。6月2日青岛解放了。这座历经德国、日本和美国长期占领的华北名城,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我家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展开
目录

总 序 .......................................................................................... 3
第一章 上大学的艰难历程 ........................................................ 9
一、海边长大的孩子 ............................................................10
二、艰难的上学之路 ............................................................17
三、意外的机会 ..................................................................24
第二章 改学英语 ...................................................................... 31
一、留苏的希望破灭了 .........................................................32
二、从ABC 开始学英语 .......................................................35
三、出乎意料——到英国留学 ...............................................45
第三章 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 49
一、在伊林学院的那一年 ......................................................50
二、住进英国人家里 ............................................................56
三、在经济学院的日子 .........................................................62
四、提前回国参加“文革”...................................................66
第四章 变成了“臭老九” ...................................................... 69
一、初经“文革”................................................................70
二、到解放军农场接受“再教育”..........................................73
三、一次难忘的生死考验 ......................................................80
第五章 在不讲英语的南斯拉夫工作 ....................................... 89
一、使馆生活的初体验 .........................................................90
二、曾涛大使——我外交道路上的第一位导师 .........................95
三、在实践中成长 .............................................................106
四、三次人生最痛苦的经历 ................................................109
第六章 “文革”混乱中学外交 ............................................. 113
一、“走对了大门,进错了小门”........................................114
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17
三、涉水对美工作 .............................................................125
四、痛苦的“文革”最后两年 .............................................129
第七章 最舒畅的国外经历 ................................................... 133
一、到花园般的城市工作 ....................................................134
二、在繁杂的工作中锻炼自己 .............................................138
三、有快乐,也有烦恼 .......................................................147
四、外交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152
第八章 从加勒比小国到第一世界大国 ................................. 159
一、又回到老本行 .............................................................160
二、新战场,新考验 ..........................................................164
三、杨尚昆访美——崭新的体验与考验 ................................167
四、我外交上的第三位导师——刘华秋 ................................171
第九章 最艰难的外交岁月 .................................................... 177
一、从火热到冰冷的骤然变化 .............................................178
二、尼克松、基辛格访华 ....................................................181
三、斯考克罗夫特秘密访华 ................................................183
四、进入对美斗争的最前哨.................................................186
第十章 美大司领导不好当(一) ......................................... 195
一、繁忙而愉快的一年........................................................196
二、跟随朱镕基副总理访澳、新...........................................206
三、美国那些棘手事...........................................................216
四、同克林顿新政府打交道.................................................219
第十一章 美大司领导不好当(二) ..................................... 223
一、在人权问题上的一场斗争..............................................224
二、围绕台湾问题的两场斗争..............................................226
三、尼克松最后一次访华....................................................235
四、别了,美大司..............................................................239
第十二章 我在英国当大使(一) ......................................... 243
一、第一次考验 ................................................................244
二、香港回归前后 .............................................................248
三、斗争中的快乐 .............................................................254
四、劳累中的幸福 .............................................................261
第十三章 我在英国当大使(二) ......................................... 269
一、外交,主要是做人的工作..............................................270
二、腿要勤,嘴更要勤 .......................................................280
三、英国华侨华人怀国怀乡情结 ..........................................284
四、浮想联翩思外交 ..........................................................290
第十四章 转战国际问题研究所 ............................................ 297
一、新环境 新探索.............................................................298
二、两件大事....................................................................301
三、尽政协委员之责 ..........................................................304
四、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30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